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为上党戏挑刺 45 《宰相刘罗锅》晋城梆子


  共有4021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为上党戏挑刺 45 《宰相刘罗锅》晋城梆子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为上党戏挑刺 45 《宰相刘罗锅》晋城梆子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30 13:35:19 [只看该作者]

《宰相刘罗锅》上党戏剧院一团(晋城梆子)

 

先谈几点:

 

    这戏是新编的。不过,说是“宰相”刘罗锅,其实是刘墉赶考、下棋、与皇帝争媳妇以及被封为某地方官之前的故事。所以怎么能说是《宰相刘罗锅》?我看,也许可以是《刘罗锅赶考》—— 有戏谑残疾人之嫌,或者《刘墉赶考》更合适?

    这个戏和有关电视剧一样,纯粹是戏说。六王爷、郡主这样的人物都是子虚乌有,也没有什么下棋招婿之说,是拿“罗锅”来取悦观众。就我个人的观点,这个戏真的不足取。

    有关情节方面,假定这个戏没有故事真假问题,我看至少如下几点不太合理:

    第一,皇帝说第二天就要去六王爷府上去“看花”、下棋了,六王爷和女儿连夜想出了比棋艺招婿的妙计。巧的是,第二天就有刘墉等小青年也到六王爷府上应试做女婿,六王爷和女儿来得及出榜招婿吗?或许是当天夜里在“网上”发布了这个信息?

    第二,当郡主看到刘墉背上的“罗锅”时,好像是哭着下场了,应该说她非常不认可这个女婿吧,怎么在下一场她天不亮就去看刘墉考试的名次了?或许是她在夜里想通了?也可能是多少天以后的事了?是否可以用字幕打出来,说明是半个月以后?

    第三,“贡院”那两个字,当场突然就变成“卖完”了,(好像没有看到换幕,)是怎么变的?是刘墉用手机遥控的吗?再说,那两个字也不能说是匾额上的字吧!因为,匾额通常一块写上文字的牌子 (是木/石等),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大门的正上方,一般是说明建筑物的名称

    当换场的时候,总要弄些不伦不类的舞蹈出来,是要表现什么?

    道具下棋是很重要的表演,却没有看到棋盘,是因为买不起这个道具,还是没有地方摆放?或者就是让观众用数学家的头脑去作抽象的空间想象?也可能是戏剧的什么表演程式?棋盘又不是马这样的道具,应该是可上舞台的吧!

    灯光:像其它新编历史故事剧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剧团对“拉登”特别感兴趣,动即制造恐怖气氛 —— “拉登”,将戏台弄成一片漆黑,还让“黑寡妇”在里面舞手蹈脚。

    我这里要为那些跑龙套的演员说句公道话了。他们也是剧团的一员,说起来也是参加了某某剧组的演出,可是却连个也没有亮过,你说这冤不冤啊!如果同父母亲朋说起来,我参加了某某剧组的演出,但父母亲朋看过这个剧以后,却说你说谎,因为根本没有看到你露面。你怎么回答?说在黑暗的灯光中,那些影影绰绰的,像鬼一般的影子中就有我一个?

    化妆:在最后刘墉和郡主的婚礼上,几个舞动“喜”字的员工留着短发,而不是梳着辫子,这在大清国是要杀头的!这些小的地方也是不应该疏忽的。

    细节:刘墉在空气中写了一封给国外的信,但没有看到这封信后来被怎么样了。谁拿去了?

    传承:这个戏在大陆是前朝的前朝了,应该是历史故事剧了,照理应该传承传统戏的一些精华才对。但遗憾的是,在本戏中只看到演员的脚下还穿着粉底朝靴。乾隆和和珅的鼻子下面没有髯口,光秃秃的,分不清他们是青年还是壮年,抑或老年?我以前的帖子里就说过,没有髥口、脸谱等传统的东西,还能算传统戏吗?给乾隆和和珅戴上胡子,给六王爷画个丑角的小花脸,有什么不可呢?

    接下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6-30 13:36:40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6/30 13:40:29 [只看该作者]

    下面是有关文字:

    “万岁若是说天冷,太阳也要蒸一蒸 —— 不明白什么意思。太阳也要蒸一蒸桑拿浴?有谁知道这样解释吗?

    驸马 —— 清代称额驸另外,通常说皇帝的女儿招女婿,才能说是招驸马。普通王爷 —— 郡王的女儿招婿应该是招郡马。这两者是有级别之差的。

    查有关资料:驸马是中国古代帝王女婿的称谓。又称帝婿、主婿、国婿等。驸马最初为官名。汉武帝时置驸(副)马都尉,谓掌副车之马。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

    握胜 —— 应读Quan,而非Juan.

    风儿天如洗 —— 风有大小强弱,比如“大风起兮云飞扬”、《暴风骤雨》、“微风拂面”等等。王羲之的《兰亭序》中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句。“朗”有明亮的意思,也有响亮的意思。这里是说风声响亮吗?

     —— 普通话中应读“Guā,而非“Wa“”或许咱们上党地区的人读 “Wa”?因为我在老家也是说“老Wa”。

    手谈 —— 这个词非专业人士看不懂,是否就用“下棋”?

    下面是有关刘墉的简介,有兴趣者,可看看。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清代书画家、政治家。山东省高密县逄戈庄人(原属诸城),祖籍江苏徐州丰县。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刘统勋子。官至内阁大学士,为官清廉,有乃父刘统勋之风。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做过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传世书法作品以行书为多。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文清。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因为他为官“忠君、爱民、清廉”,深得百姓喜爱。其实,荧屏上的刘墉和历史上的刘墉并不完全重合,从形象到事迹有许多地方源自剧作家的想像。 

    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所谓言,即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所谓书,即字要写得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所谓判,即思维敏捷,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

    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身言书判”四方面合格,方可顺利过关。因此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姜纬堂先生早在1996年时,就曾在《北京晚报》上专门撰文《刘墉绰号“罗锅”考》,指出过这一点。

    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以字形喻体形、相貌。“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总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记载,嘉庆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可见,从形象言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致。  

    刘墉生长在这样世代书香、以科举仕进为荣的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自不必言。后来他成为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也证明了其学识的渊深。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却迟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至少目前尚未发现他在30岁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

    直到乾隆十六年(1751),33岁的刘墉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旋改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是翰林的预备资格,一般从科考成绩优异的进士中选拔,然后在庶常馆学习深造。期满考试合格者,授翰林院编修。清代翰林虽然薪俸较薄,但作为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近臣,号称“清贵”,“有清一代宰辅,多由此选”。而且,大臣死后如果想得到皇帝赐谥的“文”字,则必须是翰林出身。所以,清代以科举仕进者尤重翰林出身。应当说,刘墉在仕途上开局良好。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