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为上党戏挑刺 98 振兴上党戏曲的几点建议


  共有470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为上党戏挑刺 98 振兴上党戏曲的几点建议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为上党戏挑刺 98 振兴上党戏曲的几点建议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8/10 9:36:09 [只看该作者]

易居者老师曾问过我对上党戏的振兴有什么建议。
本人在13年10月初的小结中写过几点。
现重新整理了一下,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想法,发在这里请各位专家和和网友指点。

《上党戏之旁议》 后记

——关于振兴上党戏曲的几点建议


到现在,我已看过一百多个视频。总的来说,咱们的上党戏是很有特色的戏种,饱含豪放之情,唱腔激越高昂,却也委婉动听,活泼欢乐,可以说是瑰宝。据说,上党戏有四百多个剧目,但遗憾的是不能在视频中观看。当在赞扬咱们上党戏的同时,我也觉得有必要指出在已看过的剧目中存在一些问题,以便大家共同商讨,加以改进。  

1、视频中台词和字幕中的文字有错别字,或演员认读有错误。一是因为多数传统戏脚本比较老,有的是靠口传心授沿袭下来的,以讹传讹,未得到更正。二是编剧在编写时就把字写错了,演员们也未能更正三是在上传字幕时输入错误。

2、引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错误。比较典型的是《忠保国》,剧中有台词说韩信是张良引荐给刘邦的。其实,稍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故事。问题是多少年来,剧团就一直这样唱,观众也一直这样看,竟然没有人要求对此进行更正。

3、一些戏的人物、情节等方面不合理,或戏与戏之间有矛盾。比如杨家戏,连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杨八姐游春》中,八姐十八岁(虚),而比他小一代的宋仁宗倒已经成“糟老头子”了,而仁宗的爷爷太宗比杨令公还小几岁呢。在《两狼山》(潞城红旗剧团)中提到的搬兵的目的地就同《楊七娘》中提到的不一样。到瓜洲搬兵,就是“回朝搬兵?”还有就是化妆,《两狼山》中的宋王的胡子是花白的,八千岁是黑胡子,六郎最后也长了胡子;而发生在后来的《潘楊訟》(晋城梆子剧团)中的宋王则是黑胡子,八千岁和六郎都是小生。六郎在《两狼》中借呼延赞的三千人马,攻打辽国,韩昌投降,送降表给了六郎,怎么在《潘楊訟》六郎又是私自回家?等等。

4、一些地方戏的特色正在消退。多数剧团的演出在道白和歌唱中正在“去上党化”,有的剧团的演出,除了歌唱的旋律还部分保留咱们上党几种调子外,都非常普通话化了。上党地区,所有县市的发音都没有卷舌音,也就是声母 Z/ Zh, C/Ch, S/Sh, R/L(Y),X/S(Sh) 不分,有的县市韵母EN/ENG, AN/ANG,IN/EN等不分。这样,在演出时用地方上的发音,就很有特色。比如: “干其何事?”用长治话说就是“GANG QI HE SI? 如果说“GAN QI HE SHI? 字正腔圆,那就是普通话的发音了,好像是中央某话剧团的演员在演出呢!这样的话,咱们本地人听起来就少了亲切感。看到有平顺和潞城剧团的丑角,长治市梆子的杨八姐、九妹,晋城市梆子的潘仁美等还继续用地方腔,听起来觉得很有味。在地方特色方面,南方戏最好,因为他们的语言与普通话差别很大。北方戏,河南戏就很有特色,一听就是河南腔:“干啥哩?

5、不适当的迎合。现在戏剧市场不怎么好,剧团想用现在流行的一些手段,急着去讨好年轻的观众,甚至那些喜欢低级趣味的观众,在戏剧中跳一些露肚皮扭屁股的舞蹈,说唱隐喻性事的话语。但这不是传统,更不是正能量!

6、过分地使用“高技术”。比如灯光,动即将戏台弄得一片漆黑,让观众处在黑暗的环境中。还有将电影搬到戏台,让“城上”的人在台上,“城下”的人反而到了“天上”,视觉产生错误;当然,有些场景是可以的,比如天上下雨、闪电,以及一些适当的布景等。过分的使用高技术,会使戏剧这一以“做念唱打”为主的艺术形式受到打击,失去传统。

7、一些唱腔让观众难适应。有些戏的唱腔不知道是那种戏的唱腔,观众的思维跟不上。还有些梆子剧团的“家伙”锣敲得太响了些,而且有时边唱边打,这会妨碍观众听演员的美妙的演唱。

8、不适当的化妆,有损观众对戏剧的观感。比如清朝戏中出现留平头的角色,古代成年男子,长发披肩等等,观众会感到剧团编导不懂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排演戏不认真,草率。

当然,这些缺陷是“一个指头”的问题。这些戏,特别是老戏传唱了这么多年,能够流传下来,说明它们都是有生命力的。其中宋朝的楊家戏,歌颂的都是山西的英雄,应当永远传唱。

为了振兴本地戏曲,本人建议:

1、正本清源。是否可以组织人员来评论一下咱们这些演了多年的戏剧本纠正一些错误的、不准确的内容,或者尽量理顺戏与戏之间的关系,不要让它们之间出现内容上的抵触。有的内容需要优化。

剧本是一剧之本,一旦公演,就如同书刊报章杂志,面对公众,就有了社会责任。如果演唱中常有错误出现,不但剧本作者有责任,演员也有责任。字幕上如果常出错别字,也会影响观众的欣赏情绪。

2、推陈出新。各团都有一些老戏,是否可以把脚本找出来,再审阅一下,看看是否可以重新使用?只要三十多岁的人没有看过,他们看时,都会有新鲜感。如果上党戏的剧目真有四百多个,应该整理并让这些剧目重新与观众见面。

3、与时俱进。现在电视台有许多才艺比赛节目,剧团是否可以借鉴用来组织与观众互动?即在每个台口,每个晚上开戏前用十分钟时间,让观众上台来唱一段,亮亮嗓子?再给他们评论一下?如果能行,观众肯定欢迎!

4、科学发展。主要是在人才的培养、道具和市场的开发方面。比如,如果能够将有关内容的戏串连起来演出,也许能够吸引一些观众。象杨家戏、宋朝宫廷系,明朝戏,包括朱元璋同徐达他们推翻元朝的战争戏和后来的宫廷戏,像《二进宫》等。当然“落子”和“梆子”不一样,但都是本地戏,有条件的剧团(比如平顺的剧团,落子和大戏都能唱)是否可以统筹?

    还有,要讲解或宣传一些戏剧知识,比如,演戏有一定的“程式”,就可以向观众宣传。不知道剧团印不印节目单,如果印,可以将有关看戏的知识印在上面,让观众看看。观众对戏剧越了解,越对他们有吸引力。

5、要有梦想。做自己的梦,就要组织力量编新剧本,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新剧本就很难吸引新老观众。但是,对于新编历史剧,编导和演员必须特别注意,要认真地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才能将戏编好演好,不然错误百出,误人误己。

6、新的思路:对上党戏种进行整合,创建“上党剧” —— 简称“党剧”。

   这是仅一个想法。我将在下一个帖子中详谈。其指导思想是:

   我们不做谁来做,现在不做何时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10 9:41:58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戏高腔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568 积分:105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1/4 16:55:1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8/10 11:33:13 [只看该作者]

老申老师说的多数在理,其中:8个问题抓的准,6个建议5个提的实,最后1个建议关于更名的问题,不适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10 16:36:48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戏高腔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568 积分:105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1/4 16:55:1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8/10 16:52:18 [只看该作者]

关于您提出的第6个建议:新的思路:对上党戏种进行整合,创建“上党剧” —— 简称“党剧”。

 

1、这个不应该作为振兴发展保护上党戏的议题,上党戏也包括几个剧种,其中有梆子、落子,以及几个秧歌戏,各剧种都是单独一个剧种,历史悠久,格式、板式结构不一样,韵律不一样,也就是构成剧种的要素不一样,怎么整合?

2、上党梆子从最初的祭祀、社火等,到对戏、乐户戏等,经越千年以上,形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为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昆梆罗卷黄”,其中的梆子即晋东南人民叫“大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30年代将“大戏”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更名为上党梆子,已经约定俗成。

3、上党落子从最初的以武乡榆社一带的闹戏,以及以黎城潞城一带的黎城闹戏融合形成,即黎城落子,尽管不是秧歌戏,但曾也被称为“胡胡秧歌”、“胡胡戏”,目前考证在200年左右,晋东南人民叫“胡胡戏”,虽然受到受到上党梆子影响,但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剧种,1954年更名为上党落子,已经约定俗成。

4、之前,也有极少数人一直在翻样子提出设法要把上党梆子更名为“宫调”“泽州调”,还有设法要把上党梆子更名为“党剧”,以及还有设法要把上党落子更名为“潞剧”,等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切实际,背离历史发展,时代发展,以及文化发展要求的喧哗,晋东南560万人民注定是坚决反对的,这种提法也没有任何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10 17:16:18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8/11 9:05:26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戏高腔在2015-8-10 16:52:18的发言:

关于您提出的第6个建议:新的思路:对上党戏种进行整合,创建“上党剧” —— 简称“党剧”。<!--?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这个不应该作为振兴发展保护上党戏的议题,上党戏也包括几个剧种,其中有梆子、落子,以及几个秧歌戏,各剧种都是单独一个剧种,历史悠久,格式、板式结构不一样,韵律不一样,也就是构成剧种的要素不一样,怎么整合?

2、上党梆子从最初的祭祀、社火等,到对戏、乐户戏等,经越千年以上,形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为5种声腔同台演出的“昆梆罗卷黄”,其中的梆子即晋东南人民叫“大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1930年代将“大戏”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更名为上党梆子,已经约定俗成。

3、上党落子从最初的以武乡榆社一带的闹戏,以及以黎城潞城一带的黎城闹戏融合形成,即黎城落子,尽管不是秧歌戏,但曾也被称为“胡胡秧歌”、“胡胡戏”,目前考证在200年左右,晋东南人民叫“胡胡戏”,虽然受到受到上党梆子影响,但始终是一个独立的剧种,1954年更名为上党落子,已经约定俗成。

4、之前,也有极少数人一直在翻样子提出设法要把上党梆子更名为“宫调”“泽州调”,还有设法要把上党梆子更名为“党剧”,以及还有设法要把上党落子更名为“潞剧”,等等,这些都是一些不切实际,背离历史发展,时代发展,以及文化发展要求的喧哗,晋东南560万人民注定是坚决反对的,这种提法也没有任何意义。[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10 17:16:18编辑过]


谢谢 大戏网友 的关注和评论。

我将用另一个帖子,谈谈我的想法。

能讨论就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大戏高腔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小飞侠 帖子:1568 积分:10544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11/4 16:55:1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8/12 14:20:41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上党地区的剧团在旧社会搞过“三下锅”,“两下锅”,名曰“风搅雪”。解放后,针对这种制约上党戏各个不同剧种独立性、个性、特性、属性张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彻底反思,就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各走各道,进一步有效促进了上党戏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今后不应再做此类返古复旧的东西了。
 
近几年,国内有过此类“标新立异”的所谓做法,名曰“改革”“创新”遭到了业务内外和戏迷观众的反对。如果娱乐一下是可以的,如果要正经八百地创立一个新混搭剧种,没有人支持这种做法。裴艳玲的《响九霄》用京、昆、河北梆子搞过“三下锅”,吴琼的《绣红旗》用歌剧、黄梅戏、京剧搞过“三下锅”,还有个别地方也弄过,总之全部是违背戏曲发展规律的做法,群众不买帐,还要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12 14:21:30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8/13 9:58:01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大戏高腔在2015-8-12 14:20:41的发言:
我们上党地区的剧团在旧社会搞过“三下锅”,“两下锅”,名曰“风搅雪”。解放后,针对这种制约上党戏各个不同剧种独立性、个性、特性、属性张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彻底反思,就如同大禹治水一样---各走各道,进一步有效促进了上党戏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今后不应再做此类返古复旧的东西了。
 
近几年,国内有过此类“标新立异”的所谓做法,名曰“改革”“创新”遭到了业务内外和戏迷观众的反对。如果娱乐一下是可以的,如果要正经八百地创立一个新混搭剧种,没有人支持这种做法。裴艳玲的《响九霄》用京、昆、河北梆子搞过“三下锅”,吴琼的《绣红旗》用歌剧、黄梅戏、京剧搞过“三下锅”,还有个别地方也弄过,总之全部是违背戏曲发展规律的做法,群众不买帐,还要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12 14:21:30编辑过]

大戏老师 应当是上党戏专家。对上党戏有深刻的了解。
只是,小小一个上党地区,就有10种戏,也太多了些。已经有几个消失了,最后可能也就是剩梆子、鐃子和秧歌?
《响九霄》用京、昆、河北梆子搞过“三下锅”,吴琼的《绣红旗》用歌剧、黄梅戏、京剧搞过“三下锅”,并非上党戏的基本唱腔,是否这是它们不受欢迎的原因?
有没有研究一下京剧的形成和兴旺史?该戏的形成和兴旺是否在“规范化、科学化”中发展壮大的?
直到现在他们还保留着汉剧的道白,比如,“大哥”叫“大锅”等。
说实在的,我其实也不太明白咱们当地观众的偏好。但我看过这样的场面:一家人为父亲送葬时,写了“一圪朵”八音会,并带来几个唱家,他们又吹又唱,有歌有舞,还有鼓书和小品,场子上挤满了人,估计有200多。他们唱的戏当然也就是梆子、鐃子和秧歌。与此相对照的是,在另一个场合,一个县级剧团的场子上只有不到50人。
当然,我是坚决反对丧礼上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丧礼绝不能成为人们取乐的场所。但是否也反映了现在的人们的对文艺演出的一种倾向?
话说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现在的责任田又被鼓励集中经营了。对上党戏再作个“三下锅”(指一本戏中选最好的梆子、鐃子和秧歌的曲调)的试验,是否可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8-13 9:59:36编辑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