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转帖]为何管戏曲行为梨园


  共有49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帖]为何管戏曲行为梨园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礼乐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99 积分:23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3/22 19:25:08
[转帖]为何管戏曲行为梨园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7 16:55:57 [只看该作者]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对戏班子也叫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就是流行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南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
  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梨园的由来】
  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可知为玄宗时宫廷所设。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代玄宗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唐明皇选曲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子弟”.宫女数百亦为梨园弟子,居宜春北院。斯为梨园发轫之始。“梨园”的来历在清乾隆时的进士孙星衍与嘉庆九年(1804年)所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载;“……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指玄宗)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现代人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705-710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有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现在的校长(或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李隆基、雷海青、公孙大娘等人都担任过乐营将的职务。他们不仅是才艺极高的著名艺人,又是诲人不倦的导师。诗人杜甫在他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中,咏叹公孙大娘的舞姿豪迈奔放,“如羿社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青光。”并在这首诗的序言中说过,有一位书法家名张旭,自从看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他的草书有了很大的长进。唐玄宗李隆基依靠这些杰出的创作人员和导演,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 唐玄宗时期(712-756年),也就是所谓的“开元盛世”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造就了一批中外闻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在舞蹈和音乐等艺术领域里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梨园”,就产生在唐代这块沃土之中。
  【梨园子弟分类】
  梨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即金钲)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此外,还设有舞部,他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编剧,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
  梨园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时间久远,现已找不出一确切的地址。有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市东的临潼县骊山秀岭峡;有的人认为,在今西安市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临村一带,这里植梨树百株;有的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三华里的午门村;有的人认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逦之北,渭河以南一带);还有人为在今西安城北5华里许的未央区、大白羊村村西等等说法,但不管梨园在什么地方,他确实是培养和训练艺人的场所。 教坊是与梨园相近似的组织,以排演歌舞、百戏为主。唐高祖李渊时设教坊于禁内。由于唐代的经济繁荣,加上唐玄宗对音乐、舞蹈的喜好,豢养了乐工数万人,其规模就现在来看,也是相当庞大的,开元二年(714年)玄宗将原来隶属于太常寺的倡优中的音乐人才划出来,专门设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左右教坊的责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
  教坊的演员有男有女,女演员居多,像其中的宜春院,就都是女歌舞演员。宜春院中有不少演员是妓女,从《教坊记》中就可了解妓女们的一些生活情况。
  “妓女入宜春院,谓之‘内人',亦曰‘前头’--常在上(按;唐玄宗)前头也。其家犹在教坊,谓之‘内人家’,四季给米。其得幸者,谓之‘十家’,给第宅,赐无异等。出,特承恩宠者有十家,后继进者敕有司,给赐痛十家。随数十家,犹故以十家称之。每月26日内人母得以女对,无母者则姐姑一人对。十家就本落,余内人并坐内教坊对。内人生日,则许其母、姑、姐、妹皆来对,其对所入是式。”
  妓女入了宜春院,衣食有一定保障,有的还有宅地,但生活不那么自由,只是每月的26日和自己生日那天,才能见到母亲、姑姑、姐姐等亲人。
  女优,初唐也叫“散妓”。唐玄宗李隆基贞顺皇后传曰:“初,帝在潞,赵丽妃以倡幸,有容止,善歌舞。”在《新唐书》王琚传中双记载:“山东倡人赵元礼有女,善歌舞,得幸太子(指玄宗)。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员黄幡绰,才艺品德在盛唐时首屈一指。开元年间,善于表演参军戏,每寓匡谏,有人说:“黄幡绰,玄宗一日不见,龙颜为这不舒。”平日待从皇帝,亦常假戏谑,警惕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张野狐与黄幡绰是同时代的人,善弄参军戏,又擅长觱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和箜篌(古代弦乐器),安禄山作乱,玄宗入蜀,曾与玄宗一起去四川,并一同返回京城,途中为玄宗制《雨霖铃》和《还京乐》二曲。李可及为咸通年间(860-874年)伶官,擅演参军戏,精通音律,善歌唱,腔调凄婉曲折,京城中的少年,争相模仿,称之为“拍弹”,并编《叹百年》等歌舞,觉得唐懿宗的欢心,曾授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李龟年、李谟、马仙期、贺怀智等著名乐师。
  宋、元、明等朝代都设有教坊司,清雍正七年(1729年)废止,改为“和声署”,其任务与教坊司是相同的。
  【梨园义地】
  “梨园义地”解放前被称之为“戏子坟”,这些茔地都建在外城,如崇文区的“安庆义园”、“春台义园”;宣武区的“潜山义园”、“安苏义园”和“梨园义地”等。
  著名徽班艺人高朗亭、安徽安庆人,曾掌”三庆班“多年,自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随三庆徽班进京演出后,在京赢得很高声誉,为徽班雄踞北京剧坛开了先声。随之徽剧在京迅速发展,相继又出现了“四喜”、“和春”、“春台”、“嵩祝”、“三合”、“金钰”、“重庆”等戏班。各个徽班都各有所长,如三庆班的本戏多、四喜班的昆曲好、和春班的武戏优、春台班的儿童演员多,故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娃子“之赞誉,时称“四大徽班”。由于徽戏在京受到欢迎,演员也就在此安家落户,便于崇文门外夕照寺西南的四眼井原有的义园旁,又置办了一块茔地,名“安庆义园”,它是京城最早的梨园义地。原义园旁有一关帝庙,年久失修已近荒废,1827年(道光七年)集资重建,并立有碑记,上刻董事高郎亭等及捐资人员姓名、款数与建园过程和管理事宜等。因是三庆班出面置办的,所以三庆班的演员病故后,大部分人员均埋葬于此。程长庚弟子傅芝秋、梅巧玲弟子朱霞芬(朱小芬、幼芬之父、斌仙祖父)等亦葬于此。
  “春台班”陈孔蒸、蒋云谷等倡议同业集资,于1835年(道光十五年)在左安门内南极庙左侧,购置郭姓荒地16亩为“春台义园”。该义园还建有院墙、门楼、神殿、厢房、井台及界石等,后立有义园碑记,上刻陈长春、唐彩芝、吴桐仙、陈孔蒸、蒋云谷、钱金福等40余名捐资者姓名。1931年,萧长华曾自己出资并亲自监工修缮了“春台义园”。
  由于来京的徽班演员越来越多,“安庆义园”已不敷用,1857年(咸丰七年),在周瀛的倡议下,三庆班同仁程长庚、余三胜等数十人积极响应,于右安门内盆儿胡同,集资购置了“潜山义园”。“大老板”程长庚于1880年(光绪六年)病故,但他却葬于彰仪门外,没争占义园之地。
  徽剧演员来自安徽,昆曲演员来自苏州,由于这些从艺人员在京城定居,亡故后灵柩不便运回原籍,故于1870年(同治九年),慷慨好义的徐蝶仙与朱莲芬、程长庚发起同乡艺员,亦集资置办了茔地,以作安葬孤苦同乡之地。此举得到梅巧玲、朱莲芬、陈兰仙、杜蝶云、张芷芳等众人支持,众人均慷慨解囊资助,于陶然亭迄西的松柏庵外购置了一块茔地,其地东起许姓茔地,西至龙泉寺外大道;南迄陈姓茔地,北至官道马路,此茔地名“安苏义园”。并立有义园碑记。民国后,在此长年安息的既有一般演员,也有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如:1931年病故的丑角名家王长林,1938年病故的“武生泰斗”杨小楼和同年病故的名老旦文亮臣,1942年病故的“毛毛旦”宋永珍和童年病故的名老生高庆奎及父名丑高四保,1947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四小名旦”李世芳,1948年病故的名净金少山等诸多名家。1932年病故的尚小云之母张文通,“筱翠花”于连泉的父母双亲及夫人陆氏,姚玉芙的父亲,孟小冬的母亲,谭富英的夫人宋氏,丁永利的女儿等也葬于此。
  1952年初,因当时梨园公会会长沈玉斌,为创办艺培戏曲学校,开辟练功场地,经梨园公会研究决定:成立由沈玉斌、于永利等组成的迁坟委员会,通知各墓主家属,共同配合将该义园所埋灵柩,全部迁往了大红门集贤村。另外,位于陶然亭的西南处,曾有一“梨园义地”,亦因年久无人照管而逐渐消亡。至此,过去曾称为“戏子坟”的几处梨园义地,均已不存。
  【梨园轶事】
  俞振庭给侯喜瑞买大褂
  19岁的侯喜瑞已在搭班效力,一天随班去应某王府的堂会戏,可巧两位王爷都点钱金福的活,一个要听他的煞神,一个要听他的马谡,而钱先生怕赶场不及,便把马谡让给了侯喜瑞,侯喜瑞圆满唱完马谡,便找到俞大老板说:“我既然替了钱先生的活,那么就该领钱先生的戏份”。当时气得俞振庭心里直骂“好你个小子”。可侯喜瑞领完钱并没有装入自己的腰包,而是亲自送到了钱家。
  俞大老板知道真情后,很赞扬侯喜瑞的做法,于是便带他去东来顺吃饭,饭后又领着他到了一家成衣店,指着挂满的大褂说:“小子,拣好的挑,我送你,你做的对!”
  好学李万春
  李万春先生对艺术,向来是一丝不苟,谦虚好学。文革后,他终于回到北京,一次在中山堂演《闹天宫》,请侯喜瑞听戏。侯老早来了几分钟便到后台看李万春,这时李万春已勾好了脸,见到侯老便请指教。侯老说:“别的地方不错,就是嘴没勾出来”(指神态)。李万春二话没说,抹掉后又重新勾,直到侯老满意。
  【相关词汇解释】
  梨园弟子
  唐朝唐明皇(唐玄宗)建立的“梨园”,这个“梨园”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培训演员的地方。除了请专门的人士来教习,还请当时有名的文人雅士为他们编撰节目,象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等人都为梨园编写过节目。这里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因此,在”梨园“这个地方培训过表演行当的都叫“梨园行”。在这里学习过的都叫“梨园弟子”。
  梨园世家
  京剧界追根溯源就到了“梨园”这个地方,于是,就用了“梨园”的名称,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
  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 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也是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增又是唱老生的。
  像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弟子们自然也都是“梨园弟子”了。
  【梨园奇才李宝櫆】
  京剧名家李宝櫆先生,无论京、津、沪、宁,还是东北一带,都知道他是位梨园界多才多艺的奇才。在他而立之年,北京《立言报》撰文道:“李宝櫆夙以聪明著称,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故得有‘万能博士’之美誉。他在台上台下都是一个罕见的人才。为人尤其热心,磊落不羁,舞台经验宏富,更具有研究性,别人不明白的事,经过他一番思索便能解释清楚……”《中国京剧史》《上海京剧志》的人物专栏里都有李宝櫆的单独条目。
  登台献艺是多面手
  古都北京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经涌现出不少身怀绝技的梨园弟子。宝櫆的祖父寿山、父亲菊笙均为京城一代名伶。家学渊博,耳濡目染,在宝櫆咿呀学语时,心田就播下了京剧艺术的种子。而这种子的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持久、旺盛、喜人……
  一个稚气未脱刚满9岁的孩子,便跟随父母到吉林、哈尔滨、黑龙江等地演出娃娃生和小丑,竟能脱颖而出,深为观众喜爱,被称为“九岁红”。
  有一次,到蒙古库伦演出,途经满洲里,当地剧团请他们唱一出,李父因旅途劳累未能登台。母亲徐淑贤就和宝櫆同演了出《十八扯》。母亲饰演妹妹孔凤英,宝櫆扮哥哥孔怀。他的面部和脑后都画脸,一出台前后亮相,就引起了全场轰动。连演三天,场场爆满。当地剧团送给他们几百斤的大肥猪和几十斤大面包,以作酬谢。
  京剧科班里有句口头禅,“要问够不够,先学三十六”,就是说进了科班,练功受训,吃尽辛苦,由师傅口传心记学会了三十六出戏,再练两年扎实基本功,才能正式搭班唱戏。李宝櫆幼承家学,功底深厚,并未因会了“三十六”而满足。他勤奋苦学,又不耻下问。在艺无止境的坎坷历程中,不停地探索进取,日积月累,他所会的戏不知有多少个“三十六”了。
  李宝櫆腹笥渊博,“昆乱不挡”。他虽本工老生,但武生、小生、花脸、丑角等均能,尤擅老旦,戏里需要他演什么角色,他就扮什么角色。他与四大名旦梅、尚、程、荀,四大老生马、杨、谭、奚以及金少山、小翠花、李玉茹、童芷苓、言慧珠等都合演过,与高盛麟、裘盛戎、李少春等更是老搭档了。
  1933年8月一个晚上,李宝櫆乘着包车从北京的东长安街向西城急驰,原来戏剧家王泊生在东长安街的吉祥大戏院演出新编历史剧《大屠宫》,王泊生饰汉献帝,请李宝櫆扮吉平。这天,正赶上尚小云在西城哈尔滨戏院演出《奇双会》,特邀李宝櫆扮李奇。两边都无法回绝,他只好在吉祥大戏院演完了吉平,再赶到哈尔滨戏院上演李奇。他在乘车途中手脚麻利地乔装打扮,做到两不误。
  为什么好多名演员对李宝櫆如此厚爱,非他不可呢?因为不管什么演出,只要有他在就稳成功。例如李少春在东北演出《两将军》忽觉身体不适,欲借中场改装之际稍事休息,场上李宝櫆饰刘备仅有几句唱,后台暗示他“马后”(即拖长些时间),他便现编了一段“二六”,可饰演马超的李少春仍不能上场,他又即兴编了段“垛板”,才算救了场。类似这种“救场如救火”的举动,在宝櫆来说是不胜枚举的。
  因此梨园同仁对他宠爱有加,尊称他为智多星、戏博士、活戏典等,他是京剧界十九世纪以来的“能”派演员。
  编排剧目是能手
  解放后的几度政治风云变幻,不仅给人们也给艺术权威李宝櫆带来了诸多困惑和灾难。1958年反右期间,他被发配到安徽临淮岗。后由梅兰芳夫人出面,国家文化部行文,组织上派我带着文件三上安徽临淮岗农场商调,1962年秋才调来南通专区京剧团,和夫人沈郦明一起重操旧业当演员。
  其时,正值南通专区京剧团演得轰轰烈烈的《火烧红莲寺》受到批判而停演,一时间又拿不出新戏。正在万般无奈之际,宝櫆先生来了。他一到,立即走马上任组织大家排练大型机关布景京剧《宏碧缘》。该剧很快搬上了舞台,观众反响强烈。于是他又拿起笔来续写二本,仍亲自执导。这头、二本《宏碧缘》久演不衰,红遍大江南北。
  宝櫆先生每搭一班,都要寄才华于笔端,编排新戏。他先后创作、改编、与他人合作的剧本共有30多个,写了几百万字唱词与道白。凡是他写的戏都能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因为有戏可看。《剧本月刊》曾发表了他改编的《探阴山》,接着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发行了单行本。
  初出茅庐的李少春,在北京一时没戏演,打不开局面,便请教李宝櫆。怎么办?李先生一时也停职不前。他信步踱进大祖母佛堂,看到迎面壁上用十八尊罗汉形象组成的对联,上联是“紫竹林中观自在”,下联是“白莲台上现如来”。他由此得到启发,编出了神话京剧《十八罗汉斗悟空》,十八罗汉各显神通,分别与孙悟空斗法,好不热闹。李少春出演孙悟空,大有用武之地。李宝櫆在前半部戏里饰太上老君,在猴戏老君时,他的许多老生扑技,潇洒有致,更衬托出李少春猴戏绝技。在戏的后半部,他演睡罗汉,更有创造,在“睡”字上大做文章。先打了一套似太极又似八卦的混合拳,接着连打哈欠,倒地“睡”了,又走了几趟拳脚,再次扑地又“睡”。把睡罗汉的“睡”刻画得淋漓尽致,具体入微。这出戏不仅在国内轰动,出国演出,也屡获好评。
  1940年夏,崭露头角的童芷苓在青岛演出时,正碰上已经成名的吴素秋在青岛另一家戏院上演《纺绵花》。眼看难以对付,便上北京求援李宝櫆。李先生因人编戏,连夜为她编了出《戏迷小姐》与吴素秋唱对台戏,结果转危为安,胜利收场。童芷苓的这出戏和李先生为她排的另一出戏《十八扯》,以后到了上海,曾红极一时。
  抗美援朝时,李先生和唐韵笙根据《东周列国志》上《假途灭虢》的故事,编排了《唇亡齿寒》并和梅兰芳进行义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制作工艺是巧手
   


开心就好!!!!!!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礼乐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99 积分:234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3/22 19:25: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7/17 16:57:33 [只看该作者]

 史无前例的“红色风暴”刮得全国人民晕头转向,文艺团体固然难逃厄运。“反动艺术权威”李宝櫆自然成了活靶子。
  在那风雨如晦的日子里,李宝櫆和夫人住在京剧团练功房的楼梯间里。他在既吃饭又写字的小桌上,放了盆晒不枯、干不死的仙人球,以激励自己。被批斗回来,同样手不释卷,寒冬酷暑,笔不停挥,敝衣粝食,艰难前进。写戏剧典故、戏剧格言而自娱自乐。不能登台演出,就为“革命样板戏”做道具。他制作出来的东西,到台上真假难辨。成天“举旗抓纲”的工宣队队员看了《智取威虎山》形态逼真的酒坛、大碗,《沙家浜》鲜蹦活跳的鱼、虾和螃蟹,不得不暗暗称赞“这老头儿确实有两下子”。
  殊不知凡是舞台上的事,李宝櫆没有不精通的,除了制作道具外,他还能做服装、盔头。当年他为李少春编排《十八罗汉斗悟空》,那十八尊罗汉的造型都是他反复琢磨而设计的,每尊罗汉的面具,所执兵刃、靶子等都是他精心创作的。十八尊罗汉形象各异,体态不同,活灵活现,满台生辉,致使观众目不暇接,叹为观止。他扮演现代京剧《洪湖赤卫队》的彭霸天,人物造型也是他自行设计的。一出场,就引起观众的新奇之感。
  “文革”后期,一领导班子成员说:“李宝櫆表现不错,可利用他一技之长,让他到学员班教戏。”但在全团大会上宣布了两条:一、对他不许叫老师;二、不许教正面人物的戏,只能教鸠山、栾平、胡传魁、刁得一、刁小三等反面角色。今天听来令人啼笑皆非,但在当时确是事实。
  教戏育人是神手
  粉碎“四人帮”以后,年逾古稀的李宝櫆老先生意气风发,再度焕发出艺术青春。1979年,上海京剧院来通特邀李老为其改编了全本《吕布与貂蝉》,著名表演艺术家李丽芳前演貂蝉、后演吕布。李老饰王允并担任艺术顾问。该剧同年秋在上海延安剧场公演,沪上各家报刊及电视台均作报道,又一次誉满申城。
  1981年10月,《解放日报》和剧协上海分会举办梅派艺术演出活动。整个纪念演出盛况空前,梅葆玖、梅葆玥也到了上海。李老缅怀他曾为其配戏多年的艺术大师梅兰芳,精神抖擞与著名表演艺术家俞振飞演出了当年和梅兰芳多次合作的《贩马记》。沪媒体特地作了报道:“著名的硬里子老生,74岁的李宝櫆,近年来曾两次来沪,身手、演技均不减当年,获得内外行一致好评”。
  1982年春,江苏省戏校多次来通特聘李老去戏校任教,南通市文化局从大局出发而同意。李老先到各地招生,接着到校执教。李老教唱戏,先讲所教戏的时代背景、剧情简介、该角色其时之心态,接着谈如何唱,为什么要这样唱,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唱时就能以情带声,做到声情并茂,所塑造的角色,演来就能栩栩如生,逼真感人。
  李老在教戏时,尤其注重戏德教育。他编了许多有关格言告诫学生,他认为“戏是一棵菜,合拢才可爱”。角色不分大小,都要入戏。“配戏不温不火,不搅不抢不拖,见机生情灵活,做到珠联璧合。”记得当年他配唐韵笙在上海天蟾舞台演出连台本戏《十二金钱镖》,二人对唱“二黄散板”。唐韵笙使了个“苦姜丝”的拖腔,博得当场4000多观众齐声喝彩。宝櫆紧接着也使了个“苦姜丝”,同样掌声四起。真是“斗”煞台上演员,喜煞台下观众。是的,宝櫆在台上时时、处处想着主角。主角嗓门儿脆,他就“冒上”主角嗓子“毛了”,他就“悠着”,决不喧宾夺主。尽量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到主角身上。
  李老教戏育人有方。他和其他老师一道,花了近3年时间,便使这批学生脱颖而出。他将濒临失传的《太白醉写》《双投唐》《女斩子》等传统剧目亲授给学生。后这批娃娃到上海天蟾舞台公演,连日满座,十分火爆,广大观众赞叹不已:原来是李宝櫆先生教出来的学生,名师出高徒嘛!
  著名京剧评论家江上行,对戏路宽、戏德好的李老进行了专访,请他谈谈教育这批孩子的心得和体会。李老根据切身体会,谈了十项高见,江先生逐一笔录,以《李宝櫆谈教学心得》为题,收在江的《六十年京剧见闻》里。1986年12月,该书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1987年7月,李老回北京老家,不料溘然长逝,竟成永诀。噩耗传来,情何以堪。著名剧作家翁偶虹先生在挽幛中写道:“故人辞我泪滂沱,艺海长航悲逝波。甘作股肱镶整体,时刻肯綮献宏谟。曾歌龙虎《风云会》,更解貔貅《南北和》。剧业正需群宿辅,斗魁何以没银河。”这既是对李老深切哀悼,也是对他艺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开心就好!!!!!!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