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戏迷闲谈】 → 为本地戏挑刺 28《火烧庆功楼》高平梆子


  共有398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为本地戏挑刺 28《火烧庆功楼》高平梆子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为本地戏挑刺 28《火烧庆功楼》高平梆子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3/10 10:17:43 [只看该作者]

39、《火烧庆功楼》高平梆子

想不到,高平梆子的戏还演得不错,也就是仅次于两个市的剧团?

    字幕和台词:

    细说原 —— 应是“细说原委”。

    死冤 —— 应是“死得冤”。

    马英 —— 应是“马秀英”,朱元璋的发妻,皇后。

    将星已 —— 应读Yun, 而非Xun

    容禀 —— 作为助词,似应为“呐”。

    闷恹恹 —— 应读Yan, 而非Yao

重归好 —— 应是“重归于好”。

台词中有“无人承嗣居东宫”一句,这个说法的本身和剧中所说马皇后为太子之子,也即自己的孙子谋求立储君相矛盾。东宫历史上是太子居住的地方。太子朱标有儿子名为朱允文,即后来继朱元璋之位的建文帝。

情节方面:

如果仅仅是作为一个故事来看,很难说有什么缺陷,所发生的事情,好像都是合情合理的。只是,故事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虽有朱元璋在庆功楼火烧功臣的事在民间流传,但查有关历史典籍,并未见到某个功臣,尤其是戏中提到的几个功臣是在庆功楼上被烧死的。在朱元璋的妃子中也没有发现他某个贵妃姓唐。皇后马秀英的口碑也很好,据说当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的时候,她还保护过一些人。有资料认为,她与唐朝长孙皇后齐名。

化妆方面:

徐达生于1332,死于1385年。朱元璋生于1328年,死于1398年。所以,徐达应比朱元璋年龄小,也就是说,徐达的胡须不应该比朱元璋的白,更不应该全白。

不过,故事终归是故事,历史却应该有他真实的一面。据说这个故事是清朝有文人编撰,可能是有被杀功臣后人所为也未可知。

为了让观众更进一步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有兴趣者可看看下面的一些资料:

接下页:

 

<!--EndFragme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0 10:28:10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3/10 10:20:47 [只看该作者]

1、朱元璋的后妃大概有20个左右,比较出名的有孝慈高皇后(马皇后)孙贵妃,李淑妃,郭宁妃。有记载的还有胡充妃,郭惠妃,胡顺妃,韩妃,余妃,杨妃,周妃,赵贵妃,李贤妃,刘惠妃,葛丽妃,肃王朱楧母郜氏,郑安妃,高丽妃韩氏,据考证还有蒙古硕妃。

2、李文忠(1339~1384) 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字思本,江苏盱眙人。喜爱读书,作战骁勇,治军严明。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朱元璋第一次大封功臣的时候,统共只封了六名公爵,李文忠曹国公。在洪武十六年冬得病,十七年三月去世。病中,朱元璋自己来看过他,又吩咐华云龙的儿子淮安侯华中负责料理他的医药。他死了以后,朱元璋怀疑华中料理得不周到,把华中的侯爵贬了,把华中的家属流放到建昌(酉昌),而且也怀疑医生用了毒药,把所有的诊视过李文忠的医生一齐砍头,连他们的妻与子也砍。朱元璋如此作为,可能是由于一时气愤,即也容易引起当时与后代的批评家认为这是“欲盖弥彰”。事实上,朱元璋确无毒杀李文忠的必要。李文忠是朱一生所最亲最信的人,而且罢兵家居之时“恂恂若儒者”,与世无争。虽则他有时也因为劝朱元璋不必杀人太多,不必派船出海征倭,不必多蓄宦官,而受过朱的呵斥。他死的时候,年纪才有四十六岁,朱追封他为岐阳王,谥以“武靖”二字,亲自写了一篇祭文祭他。

3、刘伯温:1375年(洪武八年),刘基虽然不良于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后,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后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后,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后,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4、胡大海(?-1362年),字通甫,泗州虹(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明史·胡大海传》中载,胡大海勇武过人,是一耿介仁德之士。其虽为赳赳武夫,却以“不乱杀人,不抢掠妇女,不烧房屋”当作框范行为的准则。”胡大海待人诚恳,对降将也是如此,不料被降将蒋英暗算。胡大海遇害后,朱元璋作文以祭,特赠光禄大夫,追填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5、关于朱元璋杀功臣的说法:政权稳固后,他就开始逐步清洗功臣,先杀华云龙、廖永忠。而在这一时期,早就激流勇退的刘伯温也在家乡不明不白地死去。
   而朱元璋杀戮功臣的大手笔,是发动胡惟庸和蓝玉冤狱,一共杀了数万人,使帮助他得天下的淮西政治集团被彻底清洗。朱元璋先是以谋逆之罪,诛杀了宰相胡惟庸等一大批功臣宿旧、大小官员15000余人。后又穷追胡党,又杀了唐胜宗等功臣,最后连数一数二的功臣李善长也被灭门。李善长是“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的“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 被朱元璋视为“赛萧何”的头号元勋,却在77岁时全家70多口被朱元璋满门抄斩,而赐予李善长全尸,则是朱元璋对这这位头号功臣的最大恩典。
   通过胡惟庸一案,朱元璋铲除了开国文臣,随即他把目标对准了武将。那时,徐达、李文忠等已死,领兵大将是冯胜、傅友德、蓝玉三人。蓝玉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朱元璋曾经把他比作卫青。然而朱元璋还是对他举起了屠刀,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以谋反罪将蓝玉处以磔刑,牵连十三侯、二伯,先后诛杀20000 余人,军中为之一空。蓝玉被冤杀后,王弼对傅友德说:帝晚岁峻诛杀,我辈几无噍类矣。结果,谈话被锦衣卫侦知,王弼被赐死。随即朱元璋又把最后两员大将冯胜和傅友德也给杀了。功臣中唯一得以保全性命的仅仅汤和、沐英。汤和虽心直口快,但是个聪明人,既知朱元璋要诛尽功臣,乃自解兵权,谦卑恭顺,终得以安死枕上。而沐英得以世领云南,也是因为朱元璋需要一个懂得领兵打仗之人应付西南军务。
    由于滥杀,清代学者赵翼说朱元璋“借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举取天下之人而尽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此言非谬也!

       接下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3-10 10:22:49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老申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职业侠客 帖子:451 积分:3799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3/8/29 11:36:3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3/10 10:24:46 [只看该作者]

6、关于火烧庆功楼的传说:朱元璋做皇帝后,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恃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

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看穿了,但却既不敢劝阻,又不敢声张。他思索了一会,感到事不宜迟,便立即写了一道奏折,上呈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见了刘伯温的奏折,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本想不准,但又念他自从应征以来,确曾为自己的王功帝业出了不少好主意,于是皱了皱眉头,说:"就让他去了也罢。"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获准还乡,便收拾细软,捆好行装。临走的时候,许多大臣都赶来欢送,他满心酸痛,强忍眼泪,不敢透出半点风声。但是,等到他看见徐达时,他却再也忍耐不住,泪珠一下滚了出来。徐达心中暗想:刘中丞突然告老还乡;今日见了我,又偷偷地凄然落泪,其中一定有什么蹊跷。于是便寻个机会,悄声问道:"刘中丞,敢是出了什么事么?"刘伯温连忙看看左右,见没有什么人在注意他们,才吞吞吐吐地答道:"将军切莫多问!庆功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徐达听了,不敢再问,只好忍痛分手。

刘伯温走后,不久便到了朱元璋所选定的庆功表贺日期。这一天,庆功楼前,鼓乐喧天,爆竹震响,灯烛辉煌。不一会儿,文武老臣们都来了,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过了一会儿,朱元璋来了。见了众位老臣,显得分外的亲热,又是嘘寒,又是问暖;又是夸奖,又是赞扬,满脸喜气横生。太监、侍从前来向朱元璋奏道:"酒宴已备,请皇上及众位大人入席吧!"朱元璋转脸瞧瞧窗外,窗外早有检校和锦衣卫人员打出暗号,示意已经准备就绪。朱元璋便高兴地说道:"众位爱卿,既然酒宴来了,我们就快喝酒吧。"众位老臣一听,更加高兴,随即一个个都入了座席。只有徐达站在朱元璋的近处,一步也不肯远离。

三杯酒过,朱元璋站了起来,说道:"众位爱卿,恕我少陪,你们只管尽情地喝,稍迟我再来看你们。"说罢,便慢慢走出楼门。徐达一看朱元璋走了,也连忙离开了席间,紧走几步,追了上去。朱元璋已经下了楼梯,忽听身后有脚步声响,回头一看,见是徐达,马上吃惊地问道:爱卿,你不在楼上喝酒,却下来干什么?"徐达低声地哀求道:"万岁我主,您当真要一个不留吗?"朱元璋听了,两眼一愣,知道徐达已经发现了秘密。眼珠转了两下,轻声说道:"你既已知道,我就饶了你吧!可往后只许你知我知,如若不然,万不容你!"说罢,给徐达指了一条去路。

有错即查

 

<!--EndFragment-->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