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文学天地【舞文弄墨】 → 戏曲的天上人间


  共有658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戏曲的天上人间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晴耕雨读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42 积分:71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1/3 10:47:51
戏曲的天上人间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1 10:01:58 [只看该作者]

这里讲的“天上人间”可不是北京那斯“天上人间”,更不是凤台西街彼时的“天上人间”。我讲的是李后主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中的那个。

戏曲曾经的辉煌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杨平女士有关上党梆子的书不也叫《曾经的辉煌与优雅》么?无论承认不承认,戏曲确实辉煌过,但是冰冷的现实也让我们看到戏曲的现在。

还是来谈辉煌吧,毕竟谁都想谈谈祖上的无限辉煌,阿Q不也时常讲“过去比你阔得多”,中国现在能拿得出去,镇住洋鬼子的不也是祖上留下的诸多东西么。言归正传谈戏曲,我们从历史故事,民众的口碑中不难发现戏曲过去的辉煌。京剧当年不也评过“四大名旦”么?这不就是如今港台的“四大天王”,当时叫“捧角”,现在叫“追星”意思都一样。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老师当年不是也有一句话来称颂她么“宁可跑得丢了鞋,也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这样的史实这样的谚语还有许多。另为,看一看遍及华夏的古戏台不也在日夜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么?家乡的戏台尚在,只是有些断壁残垣罢了,依稀记得戏台两厢的石刻大字,左为“莺歌”右为“燕舞”,只是好久都不唱戏了。

让我们在戏台的断壁残垣中找寻戏曲的真谛戏曲的辉煌,戏曲当时带给人们的心灵慰藉。

生于北方,黄河黄土养育了我们,朴实的黄河儿女在厚重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贫瘠的黄土,风不调雨不顺的气候回报他们的不是沉甸甸的果实,是干瘪的稻穗。尤其是雁门关外,秦岭山区。百姓生存之苦,一方的地方志书都有记载。为果腹奔波的百姓多么渴望在难得的农闲之时,有我们雅称得精神食粮来犒劳他们一年来的辛劳。来麻痹以下年复一年疲惫的神经。很遗憾,他们看似卑微的要求时时得不到满足,书是读不了的,不认几个字,当时的麻将也不像现在这番普及。他们只好一头扎进戏曲的舞台。那如叫驴般的狼烟四起的秦腔呐喊出他们的心声,粗犷的北路梆子是他们的代言,吼出后五脏六肺都舒坦。当带有插科打诨甚者低俗更甚黄色的“二人台”搅得耳鼓膜嗡嗡作响时,这些在戏曲中找到的一时的快感丝毫不亚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带来的快意。只有这样的音乐,也只有这样的戏曲才使得早已沙漠化的心灵有了绿洲的滋润。

仔细想来,的确如此。为什么他们一头扎进戏曲中找到慰藉,长久以来,这个问题困扰我多时。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他们在戏曲中找到自己。台上的故事不都是自己的经历么或者带有自己的身影么?农村很穷,百姓很苦,他们不会口吐莲花,如传销人士一番信口雌黄。《倒霉大叔的婚事》正在进行,村里口讷的光棍们看得心酸,自己不就是那个倒霉大叔么,甚至比人家要倒霉很多。为剧中人动情,为台上人落泪。事实上是为自身遭遇动情,为自己的境况落泪。看一遍,心酸一遍,唯有泪千行。(其实哭泣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刘德华不是也教人“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这了村演了,那个村演出同样去看,与其说是看戏,不如说是看自己。用韩剧来讲,看了又看。

农村穷,农村的问题也多。当年河南的一出豫剧讲的是养儿防老,但是临老三个儿子都不赡养老人的事,这个戏在南部县多次演出,场场爆满。幸好当年不买票,否则也是一票难求。剧中人物哭凄凄,看台观众凄凄哭。因为他们觉得这烟的戏曲不假,讲的就是自己村子里张三家的事,或者剧中的弟兄三人就是邻村的李四哥几个。儿女孝顺的老人为剧中人物悲伤落泪,为同才能有相同事情的邻居落泪悲伤。儿女不太孝顺的老人更甚,觉得自己分明就是剧中的主角,他们当然的哭了,一时间泪如雨飞。戏曲能演到这般境界,可谓“大成”“极致”。哪像现在的假惺惺,故弄玄虚。这样的戏曲不辉煌都不行。于是,看《武家坡》时,农村丈夫在外的女子就是那个苦守寒窑十八年的王宝钏,一遍一遍看,看着等着,像王宝钏一样等着,等着等着丈夫做了皇帝,他们的丈夫自然做不了皇帝,但是她们得靠王宝钏的精神拯救自己,感动自己,要求自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汉子们,等里外一肩挑的压力压得腰如弓时,《程婴救孤》的戏曲一看,不觉得惭愧下来,程婴的十六年忍辱负重告诉自己这不算什么苦。他们就是这样在戏曲中找到知音,找到安慰,得到心灵的寄托。这样的戏曲在农村深受欢迎,大放异彩。赢得百姓的认可,得到他们的支持,经他们的口口相传,辉煌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风水轮流转。

说起如今的戏曲,欲说还休。市场经济下,用现代的术语来讲,看看戏曲的票房,怎么说呢,有点明日黄花的感觉。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错,也不是剧团团长的错。大的剧种尚且如此,稀有剧种、地方戏曲能好到哪里。大浪淘沙,小的剧种慢慢衰落直至衰亡,成为历史,成为化石。

原因固然很多。

面对戏曲,作为百姓的精神食粮,昔日的百姓没有选择的权利,时代提供的能消遣起的有且只有戏曲了,不看看西北风去,不听,难道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荒漠化。一句话,也就是当时不是百姓选择戏曲,而是百姓选择接受。

21世纪的前十年很快过去了,如今的人们娱乐太多的娱乐选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层出不穷,电视电影的普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KTV这吧那吧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针对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受众、不同品味的大众,有多元的精神食粮来弥补当代人其空虚的精神世界。在如此 多元、快捷的情况下,戏曲的落寞总是难免的。同样是一句话,多元的娱乐选择了大众,大众更是选择了多元。

另为一个原因就是时代的“快”。而我们的戏曲总是显得“慢”。

时代的“快”有目共睹。快餐,快递,计算机时代的286、386、486直至奔4直至双核。时代发展,火车提速。过去的带有K字的火车早已被时速250的动车取代,250不行了,350的高铁,还不行,时速426直至我国刚刚测试的时速486。过去的“宁停三分,不抢一秒”变为现在的“宁抢一秒,不停三分”,就连婚姻,人的终身大事都有“速配”“闪婚”“未婚生子”“快结速离”。我们已经像一列飞速的快车,慢不下来。我们早早的进行所谓的“胎教”,过早送孩子进入各种书法绘画计算机奥数速成班,剥夺的不仅是孩子的童年,泯灭的是一颗颗童心;我们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养猪,由过去的米糠野菜饲养的家猪变为各类添加剂速肥4个月就出栏的转基因猪,可怜的小猪只有5个月就走向我们的厨房、汤锅;我们不能慢下来走进剧场,看看戏曲、听听音乐,静静品味生活,而是走进股市走进彩票投注站,直至走进传销窝点,企图一夜暴富。快的血压上升,血糖上升,快得心脑血管病居高不下.

就这样快着,张爱玲过去了,林青霞过去了,四大天王已被四小天王取而代之,超女走了(一个超女是真走了),快男走了。时代唯独不变的就是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变。结果就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是“一代新人换旧人”。

戏曲是慢,不温不火,慢条斯理,慢工出细活,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能不慢么。京剧 《贺后骂殿》中贺后从“有贺后在金殿一声高骂”一直骂到“你叔王不让位我再去骂他”,用一句话讲不就是“你为何弑兄篡我儿的江山”简洁明了。鲁迅在小说《社戏》里讲这么一个戏曲故事,懵懂儿童听不惯老旦的长调,竟然沉睡过去,哪知一觉醒来,老旦依然在咿呀唱着,你看,能不慢么?晋剧有的流派的“嗨嗨腔”,我们的上党梆子也有类似的“咿呐呼咿呀嗨”等,局外人看的是冗长、磨叽,内行人看得就是这个味,改了可不答应。戏曲就这样如小溪般缓缓走到今天,当戏曲固有的“慢”遇到时代的“快”时,问题就来了,矛盾就来了,水与火,冰与火。戏曲自身对着时代的瞬息万变,也是一声长叹。戏曲犹如一位半老徐娘,在午后有阳光的日子里,坐下来细细回忆往日的繁华;也似一位老人在薄暮中咀嚼当年的“叱咤风云”“气吞万里如虎”。而我们,除了叹息,有时也有两行热泪,不只是感动戏曲往日的辉煌,还是嗟悼吸取今日的落寞。只有天知道。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是艾青的诗吧,不只为合会想起这句来。

因为我知道,我同样爱的深沉,爱得执著。我的………

是为天上人间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 14:16:42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高平直性人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22 积分:265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9/10/26 18:56:1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1/13 18:25:30 [只看该作者]

落花流水怨离襟,兰浦苍苍何时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