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文学天地【舞文弄墨】 → [原创]抚今追昔 继往开来——让戏曲在党旗下传承


  共有624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原创]抚今追昔 继往开来——让戏曲在党旗下传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真水无香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专业奖
等级:超级版主 帖子:3321 积分:2089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8/12/24 17:02:43
[原创]抚今追昔 继往开来——让戏曲在党旗下传承  发帖心情 Post By:2011/6/12 11:32:44 [只看该作者]

抚今追昔   继往开来

让戏曲在党旗下传承

 

晋城市戏剧家协会主席  吴国华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山西“综改试验区”的起步之年。今天,在这里举行我市社科界建党90周年座谈会,意义重大。而我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戏剧工作者,能参加这样的座谈会,倍感荣幸。因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撑起整个地球。”阿基米德没有找到这个支点,也没有撑起过地球。但是,苦难的中国在90年前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支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

 

      90年前,为改变民族命运,中国共产党顺天时应民意挺身而起,从此后,指路人身先士卒,中国革命拨云雾迎朝阳凝心聚力。

 

      60多年前,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战火硝烟中托起五星红旗,从此后,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巍巍昆仑改变着世界格局。

 

      30多年前,探索的道路栉风沐雨,春天的故事拉开鸿篇巨制的变革序曲,从此后,不断创造着东方奇迹。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领导中国人民冲破重重难关,夺取了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领导全国人民改革开放,奋斗进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

 

      回顾90年的峥嵘岁月,除了感慨,更多的是感激。

 

      诞始于300多年前的上党梆子,一路走来,风雨兼程。上党梆子的发展史,一如中国共产党员的发展史,风云变幻,潮起潮落。

 

      上党梆子,在3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汲太行山脉之大气,取上党盆地之灵气,受兵家必争之地之杀气,形成了高亢激昂、大开大合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同时,“昆梆罗卷黄“五声腔并存,血肉丰满,耐人咀嚼。龙啸凤呤般的上党梆子被上党人民视为“宗教”,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百般信仰,优雅而辉煌。

 

      纵观其发展史,经历了以下三个辉煌期:

 

      上世纪三十年代,为第一辉煌期。领军人物当属“上党戏王”赵清海,他以高亢自如、圆润婉转的唱腔和功夫过硬、变幻莫测的表演,把上党梆子的根深深扎在了太行山的泥土之中。加之他亲手培养的一大批各行当的名伶,使这一时期作为上党梆子的奠基而载入史册。

       

      五六十年代,为第二辉煌期。其核心人物有段二淼、郭金顺、吴婉芝、郝同生、郝娉之等。通过这一批名伶,上党梆子建立起宗法,初步形成了流派,并且从剧目到表演以至舞台,都走上了独具风格的规范之路。其辉煌标志可概括为四个字:承前启后,即承赵清海之先绪而启八十年代之创新。尤其以郭金顺、吴婉芝为代表的简而厚的唱腔流派和以段二淼、郝同生为代表的婉而润的唱腔流派,更影响深远,成为当今上党梆子的主要流派。

       

      八十年代后,具体讲,为第三辉煌期。和全国其它剧种一样,上党梆子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出现了划时代的进步。优秀演员有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等,继承发展了上一代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并传承了下来。

 

      在上党梆子的发展历程中,有多个班社、剧团、流派,但最精华的、也是历史记载最浓墨重彩的,当属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走过的70多年风雨路。

 

      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伴随着抗日战火的烽烟成立于1938年,原名太行胜利剧团。1954年,经与高平朝阳剧团合并,更名为长治专区人民剧团第一分团,后改称山西省上党梆子剧团、晋东南地区上党梆子剧团。“文革”期间,曾改名晋东南地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第一中队,后与由上党落子剧团改名的第二中队合并为晋东南地区第一剧组。1974年恢复上党梆子剧团建制。1985年,市管县体制改革后归属晋城市,称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晋城市上党梆子青年团。1989年归属山西省上党戏剧院。1991年,分为上党戏剧院第一演出团和第二演出团。2002年,合并重组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至今。

 

      多年来,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的正确领导下,市上党梆子剧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积极弘扬时代主旋律,致力于繁荣我市戏剧事业,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上党梆子与影视联姻,扩大影响

 

      千百年来,戏曲始终以舞台为载体,呈现为舞台化的演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舞台艺术特征。然而,当电影、电视出现以后,戏曲立即成为电影、电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影视业的迅速崛起及日益成熟,大量观众已经不满足于通过舞台演出来观赏戏曲,而是通过影视化了的戏曲来满足精神需求。

 

      长期蜗居在太行山的上党梆子,借鉴京剧戏曲片《定军山》、《四郎探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成功经验,也作了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

 

      1961年,经过五年的舞台实践,上党梆子《三关排宴》日趋成熟,成为上党梆子的最具代表性剧目。后经赵树理多次修改、整理,决定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戏曲片。影片由刘国权导演,郝聘之饰佘太君,吴婉芝饰萧银宗,郭金顺饰杨四郎。1962年3月,上党梆子第一部电影戏曲片完成。拍摄期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曾看望了剧团领导和主要演员,并盛赞《三关排宴》是一出难得的好戏。

 

      电影《三关排宴》公映后,受到全国人民的极大欢迎,引起强烈反响。《人民日报》、《山西日报》等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湖北、湖南、四川等十多个省区索要剧本,影响空前,影片取得巨大成功。

 

      1987年,上党梆子《斩花堂》再次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戏曲片。郭孝明饰颜惠民,张爱珍饰宋巧莲,张保平饰家院,马正瑞饰张从,名家云集,阵容强大。影片在全国公映后,同样得到戏曲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200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上党梆子《初定中原》经过进一步加工、整理,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四集电视戏曲片。张保平饰多尔衮,吴国华饰孝庄,齐素珍饰福临。播映后,全国戏迷反响强烈,好评如潮,该剧荣获第22届电视“飞天奖”。

 

      电影戏曲片《三关排宴》、《斩花堂》,电视戏曲片《初定中原》,使上党梆子走出了太行山,走向了全国,扩大了上党梆子的影响力。

 

      传统戏曲进入电影、电视载体后,业已改变单一的舞台表演形态,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可以满足多层次、多口味的观众需求。但是,我们从业者一定要清楚,这只是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不可能成为主流,也不应该成为主流。戏曲的精髓还在于传统的舞台表演,“一桌两椅”的虚拟化呈现。戏曲一旦写实,将改变它的基因,出现畸形发展,这是很可怕的。

 

积极参加各级赛事,推人推戏

 

      改革开放以来,港台流行音乐如潮水般涌向大陆,受此影响,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戏曲走向了低谷,观众锐减,收入萎缩,有志之士亟谋振兴。

 

      1986年,为迎接山西省文化厅振兴山西戏曲青年团调演,市上党梆子青年团充分发挥青年演员的作用,积极备战,参加调演。谁也没想到,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中并不强大的上党梆子的《收书》、《杀妻》、《借粮》、《酒楼洞房》、《还印》五个折子戏,一举夺魁,誉满省城,剧团荣获“综合治理成绩显著”奖。这次调演,为上党梆子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出了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等一批戏曲新秀。同时,也造就了《收书》、《杀妻》等一批经典剧目。

 

      1991年,山西省上党戏剧院决定晋京角逐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吴国华率领的第一演出团演出了《三关排宴》选场、折子戏《借粮》、《杀惜》,张爱珍率领的第二演出团演出了《杀妻》、《两地家书》,两人独具特色的唱腔和近乎完美的表演,赢得专家评委和首都观众高度赞誉。吴国华、张爱珍双双荣获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一时成为上党剧坛盛事。

 

      1998年,山西省上党戏剧院第一演出团携带新编历史剧《初定中原》再次晋京角逐“梅花奖”。张保平精堪的表演赢得专家和评委的交口称赞,顺利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2000年,《初定中原》参加文化部“文华奖”评比演出,张保平荣获“文华表演奖”,也是上党梆子历史上第一个“文华奖”。

 

      十年间,上党梆子摘得了三个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一个文化部“文华奖”,给上党梆子演员以极大鼓舞。同时,山西省戏剧最高奖——“杏花奖”也多次被上党梆子演员收入囊中。2001年至今,刘晋苗、侯慧琴、成静云、卢爱琴、赵德宏、齐素珍、郑发根、王淑琴等多人次荣获山西省戏剧“杏花奖”。从上至下,形成了“梅花”、“ 杏花”竞相开放的喜人局面,推出了一批国家一、二级演员,也推出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好剧目。

 

打造上党梆子“三部曲”,跨越发展

 

      多年来,市上党梆子剧团坚持“以人立戏,以戏推人”的艺术宗旨,继承传统而不依赖传统,一手抓老剧目,一手抓新剧目。先后复排了《寇准背靴》、《抬花轿》等传统剧目,新编了《初定中原》、《赵树理》、《长平悲歌》三部大戏。同时,坚持“三贴近”原则,坚持下乡演出不动摇,常年累月送戏下乡、下矿、下工厂,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大餐。每年下乡演出300余场,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初定中原》是上党梆子新编历史剧的一个新尝试,也是上党梆子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一个新标志。无疑,它是成功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东西。

 

      1998年,张保平凭该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9年,在沈阳举办的全国第六届戏剧节上,该剧又包揽了优秀表演奖、优秀剧目奖、编剧奖、导演奖、音乐设计奖、舞台美术奖、配器奖七项大奖,盛极一时。

 

      2000年,该剧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好评如潮。同年,荣获文化部“文华奖”新剧目奖、导演奖,张保平荣获“文华奖”表演奖。

 

      2001年,该剧经进一步修改、整理,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四集电视戏曲片,荣获第22届电视“飞天奖”。

一出新编历史剧,红了四年,且连续四年获奖,这在上党梆子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可见一斑。

 

      2006年,为纪念人民作家赵树理百年诞辰,编排了人物传记体大型现代戏《赵树理》。编剧张宝祥,导演谢平安,张保平饰赵树理,吴国华饰关连中,演出阵容强大,灯光舞美大气。在晋城、太原、北京等地连演数场,场场爆满,深受好评。同年,参加文化部在济南举办的全国地方戏曲(北方片)调演,荣获二等奖。

 

      2007年,该剧参加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演出,荣获山西省戏剧“杏花大奖”。同年,并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

 

      2008年,该剧走进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再次赢得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

 

      为响应市文广新局“三年出一部大戏”的号召,进一步挖掘晋城历史文化,打造“文化强市”。近年又编排了新编历史剧《长平悲歌》,而且已经取得一定成绩。

 

      2009年,《长平悲歌》进行了首演。针对专家的意见和建设,并进行了二度创作,于2011年再次呈现在舞台上,得到专家、观众的较好评价。为把《长平悲歌》打造成新编历史剧的新标杆,随后,还将对其进行再度修改,以更高的艺术水准参加中国戏曲学会的评比演出。

 

      又是一个十年,十年间编排了三部大戏,展现了上党梆子的新水平、新高度,上党梆子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初定中原》、《赵树理》、《长平悲歌》被誉为上党梆子“三部曲”。

 

加强自身建设,创先争优

 

      市上党梆子剧团作为一个老团、名团,有着优良的艺术传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长期以来,在剧团党组的领导下,全团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强化思想、业务素质建设,形成了组织强、团风正、演技硬、声誉好良好的口碑。

 

      一是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两手齐抓。组织全团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用科学发展观众的理论成果指导艺术实践。同时,坚持把练功、排练、演出作为必修课,对全团人采取鼓励自学、分期分批选派培训进修、离职学习等多种方式,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二是注重人才兴团,强化队伍建设。坚持高起点、多渠道吸纳各类专业艺术人才。近年来,先后从各县团、艺术院校吸纳了多名专业艺术人才。目前,演员年龄结构合理,老、中、青层层衔接。大专以上学历演职人员占全部人员的50%,演员平均年龄30岁。

 

      三是严格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学习、练功、排练、演出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对练功、排练、演出实行积分制管理,打破了过去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陋习。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破格提拨业务骨干,职称评定公开、公平、公正,民主而集中。

 

      四是改善设备设施,强化基础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近年更新了一批灯光、音响、服装、道具,极大提高了演出水平、扩大了剧团的知名度。

 

      此外,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发挥广大党员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廉洁高效的领导队伍。

 

顺应时代要求,转企改制

 

      山西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自改革以来,我省文化部门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要求,“三步并作两步走”,积极推进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创优文化发展环境,提升文化发展后劲。

 

      目前,我市院团改革工作已经进入“非常”时期,按照中央、省、市制定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任务,积极推进,困难虽大,但我们决心更大。

 

      院团改革是国家、院团、个人三者关系的重大调整,绝不仅仅是观念的转换、体制的变革。改革初期,由于对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我们改革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对转企改制后的发展前景不清楚,对各种优惠政策的长期性心存疑虑,怕改制后身份丢失、个人利益受损、现有的各种待遇无法保障。为此,市委宣传部对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提出了改制中要坚持最大限度维护职工利益的原则。在钱的问题上,坚持市级财政对院团的基本投入不减。最终,把改制工作做实、做稳,做到了职工思想深处。在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想法是:改制后,组建专业剧团或成立剧种研究院(所),吸收代表性传承人及其骨干演职员组成主体,确保艺术传承后继有人。院团改革不是“减人减钱减包袱”,而是从根本上改变投入方式,实际上是为强化“谁改革谁受益”的政策导向。

 

      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已经翻开新的一页,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文化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我们一定能够抓住当前机遇,再接再砺,再上台阶,以全面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的优异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作为一名党员、一名戏剧工作者,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要关头,务必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率先垂范,开拓创新,积极拥护党的政策,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让戏曲在党旗下光荣传承,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晋安于2011-6-12 15:34:12编辑过]


书画培训 国学启蒙 梦想夏令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