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戏曲交流【鼓书天地】 → 铁嘴铜牙崔小红 阅尽悲欢唱古今


  共有7108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铁嘴铜牙崔小红 阅尽悲欢唱古今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冷枫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998 积分:1953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3/28 15:10:23
铁嘴铜牙崔小红 阅尽悲欢唱古今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6/12 22:11:37 [只看该作者]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1.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黄河新闻网晋城讯(文/徐军利 图/马振波)崔小红说,他一生只干成了一件事——说唱鼓书。此言看似简单,实质要言非凡。纵观天下,有多少聪明人就是因为丢耙捞扫帚,一生忙忙碌碌,转行跳行快如流星,看似样样精通,实质样样“稀松”呢?

崔小红系泽州县犁川镇崔河村人氏,原晋城曲艺队员,现年75岁,双目失明。他不仅用一生的吟唱与革新,形成了“崔派”鼓书,而且众望所归地博得了一顶桂冠——非物资文化遗产“泽州鼓书”传承人。

上篇:日月穿梭不知晓,晨昏时常打颠倒,千村万寨拄杖进,子规啼血把口糊。春江花朝秋月夜,檀板清弦鼓叮咚,漫言荒唐离乱事,不尽悲欢淹酸楚……

早年,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电影看不上,剧团请不起,街头故事与说唱鼓书,便成了农村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每逢婚庆、乔迁、做寿、满月、开锁,以及乡村庙会助兴、修房盖屋、牛羊下崽等,村村寨寨都会请说书人来庆贺。时至今日,依然是许多人难以释怀的乡愁。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崔小红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6岁时偶患眼病,因为缺医少药,整整害了一个冬天,就诊失时,次年春天,双目便彻底失明。为了糊口,14岁时,他开始拜师学艺,到晋城市南寨村,师从大鼓京腔艺人、晋城曲艺队队长徐廷荣学唱鼓书,每年缴纳三石五斗小米的学杂费。自那时起,他便随师父,日月穿梭不知晓,晨昏时常打颠倒,千村万寨拄杖进,万语千言把口糊,小鼓板一敲叮咚响,唱尽了人世间的悲欢与酸楚。

问“泽州鼓书”的由来,崔小红说,晋城地区最早出现的说唱形式是“四弦书”,是由泽州县犁川镇的成天河引领,后经城区西上庄的徒弟王土生和南村镇西峪村的金武二位高徒继承发扬。再后来,泽州县晋庙铺镇沙石板村的马振盛和巴公镇渠头村的姚保发(河南林县人、落户渠头)在河南学回来的铁板鼓书、城区苇匠村徐廷荣在内蒙古学回来的钢板鼓书,经与“晋城四弦书”相互融合,形成了以说唱为主的“泽州鼓书”,经过了上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泽州鼓书”与“晋城四弦书”的坐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了走唱、伴舞等,表演形式上更加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2009年,“泽州鼓书”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崔小红最早表演的是干板鼓书,凭籍一鼓一板一梆子,以说为主,近似说书。后来,陆续加上了老胡、二胡、板胡、三弦等器乐伴奏,又将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和秧歌等融合在一起,演变为以唱为主。但他把故事情节通俗化,把本地的生活习俗、思想情感与剧本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再用方言土语将剧中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唯妙唯俏地表达出来,形成了“崔氏”独特的演唱风格。年轻时,他主要演唱民间流传的鼓书,有《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三红传》、《徐公案》、《瓦岗寨》、《施荣传》、《呼延庆打擂》等,借鉴章回体小说的体例,将整本书分为若干“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常常让沉浸故事情节中的听众不能自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崔小红自幼聪明过人,过耳不忘,较短的唱词,只听两遍,便可熟背。“文革”期间,晋城曲艺队集体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和《纪念白求恩》老三篇,他一个昼夜竟倒背如流。上世纪六十年代,崔小红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曾到北义城镇,一个人连续说书2个月零4天,先后演唱了《呼延庆打擂》、《财迷记》、《糖衣记》、《刘公案》、《黄小丹打日本》等,首创了晋城曲艺队员个人说书时长的最高纪录。不久,又应邀到泽州县南村镇司匠村(时称大队)坐阵说书,连说了72天,打破了自己创造的最高记录。崔小红说,那时,先是司匠大队请了几场,接着是各小队请;小队轮毕,又有众多农户延请,几乎把肚子里的“存货”都掏空了。那段日子,司匠村群众巴不得太阳早点落山。夜幕一降,全村人就呼朋引伴赶来听他说书。崔小红在鼓书正本开场之前,一般先演唱小段鼓词儿,俗称“帽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帽头”,短小精干,诙谐幽默,常常在极短的几分钟起到烘场的效果。例如,他在演唱《尿床》的“帽头”中,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嘻笑怒骂,表情夸张,特别是夸张而滑稽地说书中人物一泡尿就冲了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几个省,逗引得忙碌了一整天的庄户人开怀大笑。他演唱的“帽头”有:《周小卷巧治胡不安》、《黑丫头》、《刘家坪上两兄弟》、《反话》、《十月怀胎》、《缝朵锣》、《劝世人篇》、《二老比子》、《十二月》、《偷油糕》、《吃嘴老婆哄夫郎》、《挎汉哭妻》、《寡妇上坟》等。这些“帽头”经代代传承,再加上他对演唱内容提炼丰润,语句精雕细琢,男女老幼无不拍手叫好。正本大书一开讲,崔小红抑扬顿挫,娓娓道来,全场鸦雀无声,屏息静听,一根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得“叮当”响。崔小红演唱到高潮,或义正辞严,或逗闷取乐,全场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诉到悲苦处,他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听众也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村民们追忆起那时的“崔小红之夜”说,他演唱到精彩处,仿佛被书中人物灵魂附体,变成了“人来疯”“疯陀螺”,闪转腾挪,连蹦带跳,高亢激越,整场人听得如痴如醉,鼓掌叫好者欢声雷动,至今传为美谈。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词不同。崔小红在成年累月的说书生涯中,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新的“崔派”。其演说较之师辈的传授,更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央号召整顿干部作风,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为了配合这一形势,他就编排了《糖衣记》和《财迷记》(可惜他年事已高,遗忘未录)的唱段,借以讽刺和警省;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六、七十年代,国家号召家家户户养猪。他和妻子(同为盲人)不仅带头养猪,还编唱了《养猪好》的唱词——

养猪好,养猪好

养猪的好处真不少

猪肉吃了营养大

猪蹄猪肠都是宝

猪骨头还能做化肥

猪粪是农家的好肥料

选猪要选两头亭骆驼腰(亭,方言,对称之意)

方方屁股大圪脑(圪脑,方言,脑袋)

保管它的吃家好(吃家,方言,指胃口)

不能选那两头不亭(不亭,方言,不对称)

尖尖屁股小圪脑

短身材一圪乱毛(圪乱,方言,毛发凌乱)

保管它的吃家不大好

……

崔小红在演说中,大胆打破语句规整的常规,长短相间,道白清晰,吟唱处声情并茂,令人肝肠寸断;拟人拟物拟声无不毕现,颇有评书味道。经他口口相传的徒弟,先后有李永庭、司晚富、刘德林、任小会、韩根战、李补花、姚文月等30余人,说唱的整本鼓书有《呼延庆打擂》、《刘公案》、《小八义》、《大八义》、《瓦岗寨》、《雷保童投案》、《三红传》等二十余种;小“帽头”有《偷油糕》、《小拜年》、《吃嘴老婆哄夫郎》、《万年》、《寡妇带头》、《刘家坪上两兄弟》等四十余段。而今,承“崔氏”衣钵仍在演唱“泽州鼓书”的,有郭小强(师从崔小红,为泽州鼓书第四代传人)、陈小军等数十人。

下篇:竹老不改节,松老一根针。满头尽秋霜,人老心更红。失明耳愈聪,触微理更明。百曲谢党恩,万古留清音……

60岁时,崔小红从晋城曲艺队光荣退休,回到家乡崔河村安度晚年。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失明耳愈聪,触微心更敏。虽然从曲艺舞台上退了下来,可崔小红常和老街坊唠家常,一方面,他全身心聆听世界风云变化,尽力把握时代脉搏和心跳;另一方面,又与时代保持着观察与审视的适度距离。真可谓:风声雨声疾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等假恶丑大肆鞭挞;对利民惠民、善行义举和立言、立德、立行等极力褒扬,退而不休,躬耕不辍,真正履行了“做事须循天理,出言要明人心”。

听左右邻居念叨,全市连年实施“商业网点建设工程”,村村都建起了连锁的农家店,崔小红就编唱了几句歌谣——

日用百货土特产,城市和农村都需要;

自从有了连锁店,家家户户喜上眉梢。

2006年1月1日,全国统一取消了农业税,9亿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并对种粮户加大直补力度。崔晓满连明彻夜编唱了《新旧社会对比》的唱词——

东方红哪太阳高

共产党执政就是好

全国取消了农业税

九亿多农民哈哈笑

过去的皇帝出了多少

哪个不把皇粮国税要

新旧社会就是不一样

老百姓的日子节节高

不收公粮还不算哪

种地还补贴人民票

困难户家家有低保

无儿无女的有五保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12 22:20:19编辑过]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冷枫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998 积分:19534 威望:0 精华:4 注册:2009/3/28 15:10:23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6/12 22:20:34 [只看该作者]

前几年他做了个手术,花了近三万。崔晓满政委知道后,先后跑县医院、民政局,不仅通过新农合给他报销了医药费,还给他办了低保。于是他自编自唱道——

打针吃药方便了,住院报销不愁了,

如今看病不难了,长命百岁有福了。

听街坊们谈到崔晓满政委带领大家办理的一桩桩好事、乐事、顺心事,崔小红几天几夜睡不着,翻来覆去修改唱词,后来,在村中的大柳树下亮起嗓子唱起来——

自从崔政委回老家来,

崔河的变化实在是快!

大街小巷都用水泥铺,

吃水再也不用上井台。

一下雨别人都往家里跑,

政委却急急忙忙往外迈!

不是帮张家捅下水道,

就是到漏雨家户看望——

孤老头子和孤老太太!

他拆旧建新把那学校盖,

他联系外出打工挣外快,

他建起了广场和大戏台,

还叫人安装了健身器材,

……

去年,经崔政委多方沟通,崔河村里接通了煤层气。家家户户烟熏火燎的厨房,现在都变得干干净净,崔晓满随口又唱——

煤层气直接通厨房,既清洁来是又健康,

虽然眊不见炊烟起,我却闻到了饭菜香。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4.jpg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听崔小红说唱泽州鼓书,仿佛看到,一位老者以凤凰涅槃的再生之姿,盘旋于太行南巅。这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直觉和理解、情感和思维、意识和无意识的相互交融,恰如其分传递内心体验的意境,它不是强词夺理、雄辩或信口开河。万事万物只要进入到他跃动的思维中,无不成为他思考和言说的对象。与人谈笑之时每每出口成章,难怪有“铁嘴铜牙”之称。崔小红籍吟唱所造的意境,是李白式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杜甫式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赵树理“山药蛋”式的家长里短与赤子般的情真意切,是对现实世界的提炼与深刻感受,是对悲欢离合声情并茂的再现,是对世道人心的精准凝练与深沉解读……

谈到他个人的生活,崔小红笑道,如今,除了低保,我每个月还有八、九十块养老钱,再加上县里把我评为“泽州鼓书”的传承人,每年都发放补助,生活一点也不发愁。我日里思来夜里想,翻来覆去睡不着,凑成了一首《人生歌》——

一岁上,娘生你,出场亮相。

十岁上,你上学,天天向上。

二十多,你成家,配对成双,

夫妻们,感情好,勿忘爹娘。

三十岁,创大业,奋发图强。

四十岁,事业成,基本定相。

五十岁,你走哪,遍地吃香。

六十岁,退休了,告老还乡。

七十岁,老来乐,打打麻将。

八十岁,怕寒冷,晒晒太阳。

九十岁,走不动,躺在床上。

一百岁,入了土,魂归西方,

儿孙们,把遗像,挂在墙上。

是恶人,人瞅你,个个唾骂;

是好人,人想你,眼泪汪汪。

因此我,劝后辈,天天向上,

切莫要,胡乱来,丧尽天良。

若不听,老汉我,良言相劝,

拿两个,大人物,细表衷肠:

蒋介石,他下世,万人唾骂;

毛主席,下世了,人人都想。

毛主席,领穷人,打下天下;

救穷人,翻了身,见了太阳。

……

崔小红吟唱完歌词,脸上的表情却变得异常凝重。他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说,年轻人哪,听老汉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别看我是个瞎子,可是我眼瞎心不瞎,虽然我看不到村里的变化,可是我两手摸得真,两耳听得清,心里也是亮堂堂的!农村过去是上学难、看病贵、行路难,现在呢?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出门就有公交车,抬脚就是水泥地,老人还可以免费搭公交车到处游玩,家家户户衣食不愁,就连没有工作的老人也有了退休金和养老金。常言道:水有源,树有根,想一想老一辈,想一想共产党,特别是从解放前一直想到改革开放,又想到现在,各方面的变化真的是天翻地覆,脱胎换骨呀!这一切,还不是全靠共产党?人活百年,不能忘本,所以,老汉我总念叨共产党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于是就编了一首《十谢共产党》——

“第一感谢共产党,穷人翻身把您想,过去给地主老财当牛马,如今是顶天立地把家当!

“第二感谢共产党,端起饭碗把您想,以前是忍饥受冻又挨饿,如今是家家温饱奔小康!

……

“第五感谢共产党,出门走路把您想,以前是泥滑滑的羊肠道,现在的水泥路是宽又光!

“第六感谢共产党,娃娃上学把您想,以前是挤在那个破仓库,现在的小洋楼亮堂堂,钢琴电脑全都有,吃饭管饱还住得香!

……

“第九感谢共产党,发家致富把您想,以前是种地打粮要上税,现在却免税还发补偿!

“第十感谢共产党,养老保险把您想,过去养老靠儿女,如今却是政府养!如果手中没钱花,拿上本本就去银行,一年领取一千多,老汉我心里喜洋洋。共产党,赛爹娘,真比那孝顺儿女强!千言万语道不尽,感恩的小曲我天天唱……”

欢快的鼓点,甜蜜的追忆,悠扬的鼓书,娓娓的吟唱,如一团祥云,萦绕在崔河这个幸福山村的上空……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易居者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圣 帖子:5214 积分:33893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2/2/4 10:21:4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6/12 23:53:17 [只看该作者]

 

崔小红师傅,说唱泽州鼓书的全才和天才!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