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6017b0b7g7bc044751c7f&690.jpg
[全屏欣赏]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泽州鼓书简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处于孩童时代的我,就对泽州鼓书和家乡戏曲上党梆有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每年除了在年关的时候能看上几场戏外,更多的时候是期待县曲艺队的盲艺人到村里或附近的村庄来演出,在众多的盲艺人中,我只记住了一个名字,那就是崔小红。
崔小红,男,生于1942年,泽州县犁川镇崔河村人。6岁时双目失明,14岁拜师学艺,先后师从铁板鼓书名家马振盛和大鼓京腔艺人徐廷荣,在学习老艺人精髓的同时,他广泛吸收泽州四弦书、坠子鼓书、豫剧、上党梆子等姊妹艺术精华成分,巧妙地将它们融合起来,从最初阶段到发展改革经过短短四十多年的艰难演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泽州鼓书”。泽州鼓书流传于泽州县全境以及晋城市所辖周边县(区),表演形式多样活泼(如走唱、伴舞等),2006年被列入晋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崔小红则被当地艺人公认为泽州鼓书的创始人。
崔小红说唱的泽州鼓书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演唱风格独特,节奏明快,转换自如,唱调简朴,高亢激昂,讲究腔随字走,字正腔圆,出声归韵、落音自如、唱腔优美动听,顺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以其易于表现情节惊险,打斗激烈的书段之艺术特点,深受我市人民群众的喜爱。他的作品有40余篇,其代表作有长篇鼓书《三红传》、《呼延庆打擂》、《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五女兴唐传》,表演小段《尿床》、《巧嘴媳妇》、《矬女婿》、《财迷记》、《糖衣记》等。目前泽州鼓书已传承四代,从事泽州鼓书说唱的人员多达50余人,崔小红带出的徒弟有李永廷、时晚付等20余人。
以前,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都极为匮乏,尽管农村都缺吃少穿的,但村村都修有非常不错的舞台,由此可见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望和重视程度。每年村里都会自排几出上党梆,附近村庄也会偶尔到村里来演出,没有电,也谈不上麦克风等音响设备,舞台上就点着两盏汽灯,演员演得卖力,唱得起劲,各家各户、男女老少几乎都被吸引到了台下,静悄悄的观看演出。这一幕也只能发生在农闲时节,算得上是非常奢侈的享受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在泽州鼓书的陪伴下度过的。那时候放学以后小孩儿们都在一块追逐嬉戏,大人们则聚拢在一块闲聊打发时间。时隔两三个月,县曲艺队就会到村里或邻村演出几天,一听到“崔小红来了”,不分长幼,个个都奔走相告,喜形于色,无疑就好似过年。那时候的鼓书艺人都派饭在家户吃,一说崔小红被分派到了谁家,谁家就倍有面子,倍感自豪,崔小红俨然成为大红人,成为人们心目中非常崇拜的“大英雄”。晚饭过后,人们会不约而同的围坐在书摊前,屏息静气、聚精会神地聆听崔小红说唱的泽州鼓书,每每说到动情处,都会赢得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人们随着故事情节喜极而泣、喜怒于色。崔小红和他说唱的泽州鼓书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和无尽的精神享受。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一度受到人们喜爱的泽州鼓书被迫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泽州县虽然还保留有一支曲艺队,但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正处于经营非常困难的濒危状态。崔小红虽年事已高,又患病在身,但面对如此之窘境,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每年都会和弟子们在一块演出数场,为保护与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州鼓书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事实上,仅有崔小红和他的弟子们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出台一些有利于泽州鼓书发展的优惠政策,使得受晋城百姓非常衷爱的泽州鼓书能够延延不断的繁衍生息,发扬光大,造福当代,荫及子孙。
愿崔小红老师平安康健、幸福快乐地安度晚年!愿泽州鼓书的未来更美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3 10:49:3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