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友戏迷在,戏曲不会亡”
——山西民间人士热心戏曲保护传承
本文出处(转)中国文化报 2014-9-3
本报讯 (驻山西记者杨渊 王焕伟)8月30日,来自山西太原、忻州、晋中、吕梁等地的民间戏曲保护代表就他们在搜集古戏台资料剧本、收藏并刻印出版濒临失传的剧本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与山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的专家在太原座谈交流。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戏曲艺术的根在民间、土壤在民间、生命在民间。保护戏曲,不仅要依靠专业戏曲工作者,同时也要依靠广大民间戏曲爱好者,保护戏曲是全社会的责任。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才能让古老的戏曲艺术绽放新花。
此次座谈会由山西省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中心、山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山西省戏剧研究会主办,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协办。参会的民间戏曲保护代表有农民、工人、打工者、退休干部等,其中年龄最大的80多岁,最年轻的30多岁,皆为山西省戏友戏迷中有一定成就的代表。会后,大家一同观赏了新排孝义皮影戏《药会图》以及张建安表演的孝义木偶变脸绝技。
“山西戏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宝贵的财富,许多剧种再不保护就有消失的危险。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党和政府、专家学者的职责,全社会、民间同样有此责任。今天,作为戏友戏迷代表,他们对山西戏曲怀有深厚感情,在保护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戏曲的守护神。”山西省戏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郭士星说。
历时7年搜集整理古戏台资料、已出版《平遥古戏台》等书的郝汝春介绍说:“平遥境内已毀和现存的古戏台有360余座,仅平遥古城中就有10多座古戏台,而段村一个村落古戏台就多达6座。可以说,平遥历史上有村必有庙,有庙必有台,有台必唱戏。”
段兴旺收藏有关戏曲的图片5000多张,足迹涉及晋冀陕蒙、京沪及台湾等地。他多次赴河北井陉等地调查晋剧大师丁果仙幼年时的材料,终于解开诸多谜团。“大师生前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具体生日以及父母是谁,至死也没有找到,而我都探访清楚了。”段兴旺激动地说。座谈会上,他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大师从出生到被卖到山西学戏的经历。
83岁的太原退休工人马春美坚持搜集剧本,自己买蜡纸刻印剧本500多本,无偿提供给各剧团及业余票友,不少剧本是久未上演、濒临失传的剧目,十分珍贵。
忻州的农民剧作家李文德,去年有两部剧本参加山西省“杏花奖”评比演出,其《野史魂》将金元之交一代文坛宗师元好问立诸舞台,《救孤壮歌》还将被拍摄成院线电影戏曲艺术片。
今年79岁、来自太原市小店区北格镇的王银娃,一生酷爱晋剧艺术,8岁起学唱秧歌和晋剧,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票友。他尊师如父,斥资为8位师父树碑立传。“至今,我仍是学而不厌。”在座谈会现场,讲起他与恩师的故事,老人声如洪钟,连说带唱,引来掌声阵阵。
祁县中学教师李谦光,近年出版了专著《山西中路梆子音乐集》、《晋剧宗师郭少仙》。81岁高龄的王付全老人,用7年时间,收集30多个濒临失传的戏剧剧本,出版了《晋西北优秀民间戏剧集》。
1978年出生的王培宾,不仅收集各种戏曲资料,还注册戏曲视频网站,开办戏剧网论坛,是一位业余戏剧研究专家。“建议利用现在先进的录音录像设备,对山西戏曲进行动态保护,建立相关数据库,举办戏曲进校园、社区普及活动,整理山西县级剧团史料,让民众广泛了解戏曲文化。”王培宾说。
古典戏剧史论家、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教授麻国钧听了民间戏曲爱好者的发言后感慨地说:“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大踏步向前走,中国不少地方剧种相继消亡,令人无奈。然而,今天当我看到山西戏曲保护的民间力量,感觉到中国戏曲艺术大有希望。山西确实是个戏窝子,山西人太爱戏了。我回学校上课时,一定要给学生讲讲你们的故事。”
山西省戏剧研究会会长赵凤翔说:“戏曲的根儿在民间,星星之火足可以燎原。”戏曲专家曲润海老先生还为山西戏曲民间保护代表分别送上一幅墨宝,上书“戏友戏迷在,戏曲不会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