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雇驴》壶关秧歌剧团
最近通过视屏看过几本戏,感觉它们基本调式是相同的,但节奏上和演唱风格上有些差别。比如武乡秧歌《王贵与李香香》的演唱就很严肃,每句唱词都不紧不慢,有字字到位的感觉。襄垣秧歌《小二黑结婚》就比较活泼,变化多。壶关秧歌也变化较多,他们还有种“干板”唱法,就是只用打击乐器,而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秧歌唱法。
武乡在晋东南的北边,与晋中地区相接。武乡往南是襄垣县,再往南,壶关县在长治东边,几个县都有秧歌戏。我小时候所看过的邻村演的秧歌戏,应该属于壶关秧歌。壶关和平顺以一约200多米高的山岭为界,在历史上曾经数次合并和分离。其它县可能也有秧歌戏。
《雇驴》这本戏应该算是搭戏,演出40多分钟。不过这戏看来是传统戏,很有社会教育意义。大意是:
社会混子李有能虽然头脑灵活,走南闯北做买卖,却品质恶劣。一日,在赶驴回家的路上巧遇从姥姥家借了30两银子的青年吴金成,因走路困乏雇他的驴。吴骑上驴后,李怕压坏自己的驴,而将装有不少东西的包袱从吴手里接了过来背在背上。李觉得包袱重,故意走在后面,打开包袱发现里面是银子。于是,他放慢脚步,带着银子开溜了。等吴发现时天色已晚,这时正好来在一三岔路口,他灵机一动想出一个办法,将驴放开,跟在驴子后面,找到李家。李家有一被买来的女儿名叫玉凤,正要被李以30两银子卖给别人,心里正怨恨。得知父亲做出诓骗小吴30两银子的事,于是想以自己的身子抵还。在回吴家的路上,巧遇赌输了银子的李有能。争执间,来了个要到壶关县上任的县官,当场断案,成就了两个年轻人的姻缘。
老子曰:“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这故事阐述了一个祸福相依的哲学道理。做事要讲诚信,坏事做了,总归要有报应!
戏的剧本也编得相当好,特别考虑了押韵的问题。三个人物的名字分有“能”、“成”和“凤”,以”eng”为韵母,很顺口。遗憾的是演员说唱用的是普通话,而非当地方言,在“韵“上大打了节扣。
壶关方言中,“en和eng”不分,“an和ang”不分。剧中多处有“人”字出现,如果用普通话说“人Ren”就和”eng” 不押韵,听起来“不接连”(押韵)。如果用壶关话“人Reng”,听起来就押韵了。
戏中四个主要人物,有两个是丑角。演李有能的演员表演能力相当強。看了几十本上党戏,第一次看到有这样的丑角表演。如果让他演《审诰命》里的唐成,一定不亚于牛得草。
文字方面:
台词中有“俺”字出现,但这个字不是当地对“我”的说法,“我”就是“我”。
还有个别地方“那、哪”不分,“的、得”不分。
在县官的台词中有“三班衙役”跟随之说。当时,他只是“从太原领了文凭”去壶关县上任,在路上怎么会有三班衙役跟随呢?因为他是丑角,或许是为丑角专门设计的台词?而且,“文凭”和任命书是否应该在京城的吏部领取,而不是省政府?(这个问题,再查查看)。
化妆方面,戏中三个角色的行头都是明朝的,但李有能却戴着顶瓜皮帽,这应当是在清朝时出现的帽子,莫非他在到关外做生意时,从辫子国带回来的?
秧歌真的挺好看的。方便时,大家可以在网上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