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剧目名称,以及经典剧目的开始-中间-结尾。不仅连贯而且意义深刻,每一场戏、每一个剧目名称,都不是随便起下的,里面包含了很多含义。但是我们的很多剧团,随意性很强,不知道什么缘故老要省略一两场演出,或者把剧目名称来回更改,是图省劲儿,还是想吸引人的眼球?下面,对一些剧团演出上党梆子经典剧目《秦香莲》和《潘杨讼》提一些看法:
———上党梆子《秦香莲》是一部非常上乘的大戏,也是各个剧团的保留剧目,原来叫《秦香莲告状》,也叫《铡美案》以及《包龙图》等,后来更名为《秦香莲》以后,明显上升了一个级次,突出了秦香莲这个人物不仅只知道告状,关键是抒发她不畏惧邪恶,追求公平正义的情操。有很多剧团现在演出时老要省掉第一场《投店》,这一场就不唱,直接从第二场《闯宫》开始,这样多不好。本来,戏从投店-闯宫-路遇-琵琶词-杀庙-喊冤-大堂-见皇姑-见国太到铡美,这是最完美的一幅展开的画,要让大家看完整。
———上党梆子《潘杨讼》是30多年前,地区人民剧团一分团排演出来的一个经典剧目,这个戏有剧团也叫《下边庭》,还有叫《杨六郎告状》以及《审潘洪》等,本来叫《潘杨讼》让人很清楚这是一个案子,潘杨两家打的一个官司,非常引人入胜。但一些剧团也是总喜欢叫《下边庭》,还不演前场,另观众不知道六郎怎回来的?既然是《下边庭》,那么呼丕显就是主角,可是呼丕显的戏份又不足。过去的《下边庭》是一个大本戏的中一本,呼丕显就是此本主角,前一本是两狼山的事情,后一本是审理案件的事情。
还有的剧团,本来是自己的一个看家戏,却也要把坚持了30多年的《潘杨讼》更名为《下边庭》,难道也是为了赶时髦吗?弄不清楚,到底怎么一回事情,这么更名,实在是很不应该。
叫什么,这个不重要,关键是框架、内容、演员、表演、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