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 昌
近日,两位外国戏剧大师尤金诺·巴尔巴和铃木忠志在上海等地演出时给观众立规矩的事,在媒体和观众中引起诸多争议。有人认为他们“各自带着他们的国际团队在上海恢复了戏剧的神圣和庄严”,也有人对他们的作品表示“看不懂或不认同”。 两位戏剧大师给观众立的规矩,有些其实是中国观众熟悉的常识,比如演出中不能随意开手机等,但也有些令人费解,比如每场演出观众不能超过150人,观众的手机即使调成震动也不许进场等,诸如此类的规矩,则未免有些苛刻了。 两位外国戏剧大师有精深的艺术造诣,但他们对观众的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却令人惊讶。记得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也曾去日本、美国等国家访问演出过,我们听到的多是剧场爆满、观众云集之类的报道,却从没听说梅先生设定过限制观众人数的规矩,更没听说梅先生提出过观众需要提前读剧本之类的要求。 当年有人问梅兰芳最佩服哪位演员,梅先生说,我最佩服杨小楼,因为他对艺术太忠实了,对观众也太忠实了,不论什么地点、什么场合、什么观众、他自己什么心情,在台上他都是一样卖力。从梅先生对杨小楼的赞许,也可以想象出他自己对观众的尊重和负责精神。旧日剧场有时如闹市一般,但梅先生“一登场马上是一个碰头好,抖袖未毕,台下马上静了下来,待至台口念引子时更是鸦雀无声,好像满园子已经打了镇静剂,所有观众的视线集中到了台口”——从文献资料中的这段记述,可以想象梅先生强大的舞台掌控能力和高超的戏剧表演魅力。这种魅力,不是因为“恢复了戏剧的神圣和庄严”,而是因为真正打动了现场观众的心,唤起了观众内心的共鸣。 当然,尤金诺·巴尔巴、铃木忠志和梅兰芳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不好机械类比。阳春白雪不一定就曲高和寡,下里巴人也不一定就低俗媚俗。文化百花园里本来就应该百花齐放,各种戏剧追求和艺术观点都需要包容和兼容,但梅兰芳那种自信而又谦恭的艺术态度也着实令人欣赏。 艺术的普及和提高,是一对辩证关系。普及并不意味着哗众取宠,而提高也绝不意味着闭门造车。归根结底,草根视角和百姓情怀,是戏剧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梅兰芳先生说过,演员是永远离不开观众的。的确,观众是艺术的晴雨表和试金石。脱离了观众的所谓“庄严”和“神圣”,其艺术生命力也是令人忧虑的。 |
我感觉,排戏就要考虑服务对象。如果我们为评委排、为领导排、为政治排,是落不下什么好作品的;若考虑观众,决定排演什么作品,才是正道。
从服务对象出发,弄清谁是真正的观众,戏是演给谁看的,就不可能脱离观众了。
我估计有些自自诩资深戏迷的人未必知道“两为”和“双百”具体是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