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价值就在老百姓中间”
——记扎根民营剧团的晋剧名角胡嫦娥
胡嫦娥出生在有着“晋剧之乡”美誉的山西清徐,10多岁就考入山西戏剧职业学校学晋剧,毕业后考入太原市实验晋剧团,从事青衣和闺门旦演出。虚心学习、刻苦实践,胡嫦娥很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声音委婉清丽,甜美顺畅;表演真挚沉稳、细腻传神。胡嫦娥不仅成了团里的“台柱子”,还成了闻名三晋的晋剧表演艺术家。
2000年,39岁的胡嫦娥迎来了自己艺术生命的黄金期——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应文化部和中国剧协的邀请,进京成功举办了“胡嫦娥个人专场演出”,得到广泛好评。
在很多人眼中,获得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这个奖之后的胡嫦娥在国有院团一定会发展越来越好。但是2004年初的一次演出成为胡嫦娥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那天,演出一结束,一位赶了20多里山路专程来看她演出的老人泪流满面地对她说:“你演得太好了,这是我这辈子看到的最好的戏!”面对老人的赞扬,胡嫦娥却感到深深的自责:“作为梅花奖演员,一年四季很少为群众演出,偶尔演一场就受到这么高的赞扬,良心上实在说不过去!”“我要自己办一个剧团,让‘梅花’开在民间!”她的想法,得到了同是戏迷的老父亲和与她同行的丈夫的支持,他们三人一合计,就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她毅然放弃了国有剧团相对稳定的工作,自筹资金,在2004年3月组建了嫦娥戏曲人才培训基地,11月创办了民营艺术表演团体——清徐嫦娥文化艺术团,成为山西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29个试点之一。
从此以后,胡嫦娥走上了送戏下乡之路,带领着剧团长期扎根基层,平均每年为农民演出1500多场。每年都要亲自为群众演出500多场,足迹遍布三晋大地及周边省份的近千个村落。
剧团刚刚起步的时候很困难,很长一段时间剧团根本无戏可演。于是胡嫦娥开始主动联系演出,甚至去过“连羊群都无法到达的地方”。
外出演出,条件艰苦,甚至还要冒着生命危险。2005年,胡嫦娥带着剧团赶往革命老区陕西省绥德县演出,因天黑路差,拉演员的车不慎翻入深沟。当时情况极其危险。他们通过艰难的自救捡回了生命,胡嫦娥右腿骨折,住进了医院。
如今胡嫦娥带领着剧团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夏天酷暑蚊虫、冬日寒风刺骨,他们没有怨言,也从未想过放弃。一年365天,胡嫦娥有10个月都在农村演戏。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她和剧团里百十来号演员带着被褥、洗漱用品,开着大巴车到农村去,经常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为了让老百姓看上好戏,胡嫦娥带领剧团不断创作新戏,相继推出了《莲花庵》《杨门女将》《宫变》《芦花》等享誉三晋的精品剧目。遇到演出淡季,他们就会在家里排练新戏。“我的价值不应该是在那儿当团长,我的价值就在老百姓中间,戏曲的根就在老百姓中间,起源就是在民间的,我更需要舞台,回报老百姓。”胡嫦娥说。
愈是低调,就愈是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