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斋》晋城市城区二黄剧团
这戏标明是“祭祀戏”,仅是朗诵。据介绍,它们都是晋城地区乐户 —— 音乐世家(?)自己演出的戏。
本故事说的是元朝元顺至正年间,人民不堪忍受鞑子的残酷统治而开始造反的事。说红巾军要灭少林寺,有个烧火的小和尚变成天神,手持砍柴板斧,同寺庙众僧一起,战败红巾军救下少林。
故事内容当然是虚构,不过红巾军的首领韩山童和刘福通所依靠的“白莲教”是以佛教的弥陀佛为教主的。他们要灭少林寺,也确实匪夷所思。元朝是非汉族统治“中华”的的一个朝代,其最大的贡献是将“中华”的版图扩大了,但把元朝统治作为正统的戏真的少见。虽然元朝也算是是中国的一个朝代,但他们对汉民族的统治太过残酷,在汉民众心中没有留下一点点好印象。
台词和字幕中的文字:
洪巾 —— 应是“红巾”军。
福建反了陈友谅 —— 陈友谅是湖北沔阳黄蓬(今洪湖市黄蓬)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他起义于自己的家乡,不是在福建造反的。
妖人刘福通 —— 这是以元朝统治者的口气说的。资料表明:元朝末年,由于权臣专权,官贪吏污,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在北方广收门徒,刘福通等成为其最早的一批信徒,他们自称“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信徒,等待时机,推翻元朝统治。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沿河郡邑均遭水灾,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由于河水溢入会通运河,威胁两漕盐场,影响到元廷国库收入,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顺帝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十三路共十五万民工及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十八翼两万军队,开始治河。韩山童、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 在黄陵岗、下河口(今界首余渡口附近)预先埋下一石头人,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当石人被挖出后,民众大哗。接着,就有三千多人聚集于颍州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福通自称南宋将刘光世后代,当辅之。正当起义将举之时,县官派兵前来镇压,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子林儿逃奔武安。刘福通率众冲出重围,于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大起义正式爆发。由于起义军头裹红巾为标志,故称“红巾军”,又称“红军”;军众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佛,故又称“香军”。
有一点一直想说:笼统来说,戏曲多演传奇故事,戏曲故事多是在史实基础上进行的演绎。
所以,不要总根据史实来要求戏曲剧情,如果根据历史对剧情进行挑刺,戏曲没法演啦。
有一点一直想说:笼统来说,戏曲多演传奇故事,戏曲故事多是在史实基础上进行的演绎。
所以,不要总根据史实来要求戏曲剧情,如果根据历史对剧情进行挑刺,戏曲没法演啦。
谢谢版主关注!你说的不错,看了百多本戏的视频,我也明白了戏就是”嬉“,娱乐而已。有些历史内容我写出来,也是想为观众看戏提供点背景常识。
不过说实话,咱们上党戏的创作和演出,确实有些潦草。应当向昆剧和京剧好好学习才对!
申老师看戏非常认真细致。钦佩!谢谢您的评论!
与老申先生探讨交流:
关于《赵二舍登基》在上半部分中,宋太祖病重,提出要把江山让于二弟,贺氏再三劝阻,太祖不听,把贺氏贬至寒宫。后太祖宣二舍进宫,二舍带定老岳父潘仁美一同进宫。因兄弟言语不和,二舍刺死太祖,随即时登基。这一节,贺氏母子是完全不知道的。所以这一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一点处理的不是太好,就是这里不知道太祖死的话,那么在金殿骂弟的时候,唱词却把太祖的死因说的很清楚。“你兄弟身有病龙床卧下,你带定潘仁美进宫探他。有为嫂在宫门看事有差,你言说一母生岂肯害他。用金簪刺死你兄王晏驾,”这里的最后一句就有问题了,她开始是不知的,合理。那她现在是怎么知道的,这出戏一路唱下来,并没有安排她知情的机会。那怕是道听途说,群臣私下议论也行。
太后到底知道不知道太祖怎么死的,应该是知道了,群臣议论也好、宫闱传出也好,不一定非要安排 一两场(一两个场面)来突出这一点,戏曲本身就是写意性很强的、艺术化很强的东西,有些很明白的东西不需要安排,大家知道的一个心照不宣的事情,贺皇后也应该知道,皇上驾崩了,赵二舍安排好以后才要宣布皇上驾崩,也要告知皇嫂和她两个儿子,皇嫂和她两个儿子要去哭灵,应该隐约知道了真情,这一段隐去,想必是一种艺术化处理,让观众心里品味。赵普、杨继业等人,尤其赵普是与赵二舍共同进到赵匡胤那儿去的,戏中将一些情节隐去,重在突出戏剧性、艺术化。
实际上《骂殿》开头贺金婵一出场唱的就是知道了太祖驾崩,很悲伤但是很气愤,起码是怀疑皇上死因不正常,这种一出场就笼罩的悲愤一下就把观众的心抓住了,也给骂殿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她带领两个皇儿讨江宏,到殿上去骂小叔子,既显出她孤儿寡母的大悲大恨、上苍的不公,以及赵二舍的赖与卑鄙,这也许是过去导演的一种刻意安排。
不过这个戏可以完善一下,现在不少戏都做了完善,增加一两个小短场让贺金婵母子听说皇上突然驾崩去哭灵、质疑等,更好一些。
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请老申先生批评指正!
申老师看戏非常认真细致。钦佩!谢谢您的评论!<!--?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谢谢易老师关注!
与老申先生探讨交流:
关于《赵二舍登基》在上半部分中,宋太祖病重,提出要把江山让于二弟,贺氏再三劝阻,太祖不听,把贺氏贬至寒宫。后太祖宣二舍进宫,二舍带定老岳父潘仁美一同进宫。因兄弟言语不和,二舍刺死太祖,随即时登基。这一节,贺氏母子是完全不知道的。所以这一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有一点处理的不是太好,就是这里不知道太祖死的话,那么在金殿骂弟的时候,唱词却把太祖的死因说的很清楚。“你兄弟身有病龙床卧下,你带定潘仁美进宫探他。有为嫂在宫门看事有差,你言说一母生岂肯害他。用金簪刺死你兄王晏驾,”这里的最后一句就有问题了,她开始是不知的,合理。那她现在是怎么知道的,这出戏一路唱下来,并没有安排她知情的机会。那怕是道听途说,群臣私下议论也行。
太后到底知道不知道太祖怎么死的,应该是知道了,群臣议论也好、宫闱传出也好,不一定非要安排 一两场(一两个场面)来突出这一点,戏曲本身就是写意性很强的、艺术化很强的东西,有些很明白的东西不需要安排,大家知道的一个心照不宣的事情,贺皇后也应该知道,皇上驾崩了,赵二舍安排好以后才要宣布皇上驾崩,也要告知皇嫂和她两个儿子,皇嫂和她两个儿子要去哭灵,应该隐约知道了真情,这一段隐去,想必是一种艺术化处理,让观众心里品味。赵普、杨继业等人,尤其赵普是与赵二舍共同进到赵匡胤那儿去的,戏中将一些情节隐去,重在突出戏剧性、艺术化。
实际上《骂殿》开头贺金婵一出场唱的就是知道了太祖驾崩,很悲伤但是很气愤,起码是怀疑皇上死因不正常,这种一出场就笼罩的悲愤一下就把观众的心抓住了,也给骂殿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所以她带领两个皇儿讨江宏,到殿上去骂小叔子,既显出她孤儿寡母的大悲大恨、上苍的不公,以及赵二舍的赖与卑鄙,这也许是过去导演的一种刻意安排。
不过这个戏可以完善一下,现在不少戏都做了完善,增加一两个小短场让贺金婵母子听说皇上突然驾崩去哭灵、质疑等,更好一些。
个人观点不一定正确,请老申先生批评指正!
谢谢丹河先生关注。
有关议论,我只是根据所看过的视频发的。据李阳先生说,前面还有《刺兄》,我未曾看过。
如果剧团能对观众意见或建议有所反应,能对合理的加以改进,上党戏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