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30日讯(记者 石昊鑫)近日,为贯彻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跟随文化部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团前往山东,了解山东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相关情况。菏泽,古称曹州,地处中原腹地,文化底蕴与文化活动较多。在菏泽异彩纷呈的文化中,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如今,戏曲都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全国戏曲文化受到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菏泽的地方戏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呈现出可喜的繁荣景象。
菏泽地方戏曲历史悠久 文化氛围浓厚
菏泽戏曲最早萌芽于隋唐之前,戏曲活动可以追溯到金代。据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陈庆勇介绍,目前,菏泽现存剧种9个,分别是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坠剧、豫剧。全市现有国有专业文艺院团11家,民营剧团139家。2014年,仅11家国有专业文艺院团“送戏下乡”演出数量就达到了4192场,“一年一村一场戏”等文化惠民演出开展的扎扎实实。
菏泽戏曲文化氛围浓厚,很多人从小就养成了看戏、听戏的生活习惯。一名民营剧团的青年演员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所在的民营剧团,每年要在乡村的露天舞台演出五百场左右,一个村一天会演出两到三场,一般会连演四五天。来看演出的群众每天都有很多,很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当记者问道以后会不会让孩子学习戏曲的时候,她笑着答道,如果孩子喜欢,一定会尽全力支持。
政策利好变化可喜 濒危剧种保护传承取得新突破
由于受新兴娱乐形式的冲击,观众群体正在逐渐减少,地方戏曲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小,戏园子早已不复存在,人才“断层”矛盾日益突出。2013年9月,山东省政府出台繁荣山东舞台艺术的“4+1”工程,即: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山东省地方戏振兴与京剧扶持工程、山东省优秀保留剧目工程、山东省舞台艺术英才培育工程,以及支持鼓励山东省优秀剧目、优秀人才参加国内外重大艺术比赛和评奖活动的激励政策,使得戏曲的创作日趋繁荣。2014年以来菏泽共创作剧目9台,其中由郓城县联合中国戏曲学院创排的中山东梆子动漫舞台剧《跑旱船》最为突出,在结合新媒体方面做出了尝试,这种创作方式有助于培养年轻观众对戏曲的热爱。近日,在文化部第三季度的例行发布会上,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建军表示,文化部2012年就开始组织实施戏曲动漫的项目,通过利用现代的动画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用于传统戏曲,能激发少年儿童对戏曲的兴趣,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开拓性的艺术创造,能够推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据记者了解,菏泽市专门为民营剧团配备了专业的演出设备,并鼓励各区县创新工作方法,通过多种方式来扶持民营剧团的发展,其中定陶县制定了《关于对各镇(街)庄户剧团开展送戏下乡进行补贴的意见》,规定对民营剧团的每场演出补贴2000元,其中,文体局及镇(街)各补贴1000元。其他各区县也在不断加大购买民营剧团服务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冬春农闲季节,活跃在城乡戏曲演出舞台上的民营剧团就有100多个。
此外,戏曲传承任务艰巨,如何做好对濒危剧种的保护成为了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2014年,菏泽市成功复排了大弦子戏传统经典剧目《两架山》,使这一消亡40多年的地方剧种得以复生。并被评为山东省非遗工作“十大亮点”。在整理回复《两架山》的过程中,还培养了大弦子戏骨干演员15人,抢救挖掘了5个传统折子戏、20多个经典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