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前天晚上,连续看了两天戏。演出单位:晋城市上党梆子剧社,成员绝大多数是退休的老演员。前天晚上演出剧目为《拿府》和《黄鹤楼》,昨晚则演出了《甘泉宫》和《刺宗》。
前天晚上是公演,昨天晚上则是上党戏剧院录资料。
这几个戏都不错。《拿府》由马海铁、胡爱玲和郭丽青主演。这段戏,矛盾冲突激烈,很适合上党梆子来演,其中牛德安的戏份最大,做戏最多——这是当下上党梆子剧目中最稀缺的东西!《金水桥》再好,也不能取代有上党特色的《彩仙桥》。所以,这个戏,应该录制下来。朋友说,应该把《夸官》和《拿府》都录下来。俺孤陋寡闻,没有看过《夸官》,不晓得好不好看,只记得小时,父亲嘴里总是哼一句唱词“雄威威坐法台彩仙桥过……”,唱词是否正确,无从知晓,但这个戏在观众中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附带说一句,胡爱玲唱腔甜美,嗓音圆润、清脆,表演自然到位,浑身是戏,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演员。
《黄鹤楼》是当下几乎看不到的“男人戏”——戏里一个女人都没有,音乐高亢激越、表演火爆炽烈……每一处都散发着阳刚之美,是一个极具剧种个性的剧目,只可惜绝迹舞台多年了!
自女演员走上舞台以来,上党梆子旦角就逐惭取代生角而逐惭成为舞台主角。总是“杀人打架”的梆子戏多了温婉柔和的东西,多了儿女情长,并不是坏事,但再往前发展一步,就显得”阴盛阳衰“了——如今的上党梆子,传统的杨家戏、岳家戏、列国戏等等都已极少上演,当下所演剧目和其它剧种已然区别不大。就我来说,近些年居然很少看到征战场面,几乎看不到”扎靠戏“了。这让我这个上党戏迷时常觉得心里不是滋味。脑子里时常闪现出一个问题:我们的剧种在传承中肯定出了问题!
上党梆子可以表现儿女情长,可以拓展自己的表现题材和手段,但丢弃擅长表现的题材、剧目和表演手段,却是极端错误的。
《黄鹤楼》一剧,更大的意义倒还不仅在此,它更重要的一个意义在于——从这出戏中,观众可以约略窥到上党梆子小生戏表演之精彩。在这些戏中,小生演员可以运用富有特色的身段动作和夸张的面部表情、眼神,把人物内心活动的起伏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来。这些剧目告诉我们,上党梆子历代艺术家们,积累了丰富的表现手段和艺术经验,可惜随着时间的流逝,全丢弃了。面对外面世界的精彩,曾几何时,我们丧失了文化自信,我们拼命学习人家的长处,把自己的玩意儿弃如敝屣,一直到今天!
如今,上党梆子优秀的小生戏在舞台上绝迹了,二花剧目也只能从仿古演出资料中看个大概。 一个剧种的行当代表剧目居然会失传,这真是上党梆子的悲哀!
《甘泉宫》正好可以印证”上党梆子不是杀人就是打架“这句话。剧情矛盾激烈,人物情感充沛,是上党梆子传统剧目的主要特点之一。剧中人物秦始皇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有其维护伦理道德的一面,也有脾气暴躁、心狠手辣的另一侧面。上党梆子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不过,每次想到这个戏,都会因为其”血腥味“——戏中要摔死两个婴儿,杀死几条人命——而有所顾虑,觉得不能将其作为经典剧目传承下去,呵呵。
《刺宗》是我近两年来鼓吹最多的一个戏。这折戏以身段表演为主,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层次清晰,变化丰富。作为优秀传统剧目,经过整理,可以作为上党梆子戏曲学员打基础的教学剧目。
昨晚,已八十高龄的李金土老人饰演杨八郎。跟前些年的录像比,表演简单了些,省去了一些动作,向后躺的动作也很柔和了,不过甩发这一动作没有省去。或许也正因为这一动作,让老人在杀死萧银宗之后,一腿放在桌上,久久未动——这可把现场所有人吓了一跳!不过,歇了一会,抽了一支烟之后,老人又坚持完成了找头,包起头颅等表演。看到他踉跄着走下台去,我紧揪着的心才掉到了肚里!
几年前采访过老人,他对于上党戏的痴迷令人感动。金土老人,一辈子念念不忘的,只有一个戏字!上党梆子,正是因为有了一代代为戏而痴,为戏而狂的人,才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忽然想起赵福政老师。赵老师个子不高,表演基本功扎实,热爱戏曲事业,为人热情善良,是一个痴迷于上党戏的老演员。据说在这次演出的排练过程中,有一天他提前到场练习,由于灯光还未打开,他老人家摔到了乐池里,结果腿部骨折,未能参加此次演出。
再次为这次录像排练默默付出的人们致敬!
连续多天展演,只看了老艺人的演出。原因很简单,我关注上党梆子的命运,关注家乡戏的传承。任何一个剧种,传承上出了问题,改革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根深才能叶茂,培土是为了新枝长得更加苍翠。
面对上党梆子的优秀传统,我们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敬畏之心,更要有行动起来的紧迫感!
认识传统、抢救和挖掘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前行——所以,希望您不会为我扣上厚古薄今的帽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22 21:11:54编辑过]
以前我一直认为上党梆子那么多好传统剧目绝迹舞台是人为问题,现在我反思过后,感觉是没有好演员的问题,也就是没人能演。
录像没有?
应该录像啊,保存下来。
这几出戏都是稀缺资源,应该好好保存下来。
尤其是黄鹤楼,以前各个剧种都有这一出戏,但是后来几乎都不演了。剧种的根在优秀的传统戏中,戏丢了,剧种还有什么?仅剩个表皮!
有录像请上传,大家分享啊。
先祝福赵福政老先生身体早日康复。
祝愿老一代的上党戏艺术家(艺人)们身体健康,艺术长青,多为我们留下珍贵文化。
最后请 侯先生 没事多在网上侃侃戏,看的得劲。
月下老师;上面提到晋城市上党梆子剧社演出的,{彩仙桥}{拿府}里的牛德安,应该是姓尤吧?希月下老师查阅。
感谢老黄牛提醒。一个小戏迷也指出过这一点。呵呵,回头我改一下。
晋城话把“牛”念作“尤”。好像那天字幕打的就是‘牛“?记不太清了。
您说的应该没错,我回头查一资料确认一下再改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10-22 21:13:51编辑过]
我录了《拿府》和《黄鹤楼》,由于没拿架子,用手一直举着个相机,难免有晃动现象,效果不是很好。《拿府》前几天已经上传成功,争取今天能看到《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