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在上秦村观看了一团的雁南飞。梁红玉和雁南飞都是一团新排的戏,能排个新戏很不容易,而且这两本新戏在群众中的反响还很不错。我也有幸在上秦村看了这两本戏,都是拿着凳子,正儿八经坐在舞台下看的,既然看了,就忍不住想说说。
个人感觉梁红玉要比雁南归好,不仅因为是陈素琴当主演,首先,从主题立意上,梁红玉主题突出,立意高远,以南宋初年宋金作战为大背景,通过平定内乱和金山大战两个故事为我们刻画出了一个有勇有谋、智勇双全的巾帼英雄的高大形象,看了这出戏,能够被梁红玉保家卫国的热情和激情所感染,能够激起观众的爱国情怀,剧情线索清晰简单,让人容易理解,且能够产生共鸣。而雁南归缺乏明显的主题,剧情虽然跌宕,其实不能叫跌宕,而是应该叫奇特,不知道这样讲对不对。但有些关键节点显得勉强,所以感觉有些冗长,感觉全剧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纷繁复杂,没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引导观众产生共鸣,去调动观众的神经。这出戏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但全剧非常平淡,没有特别的高潮,高潮一定是要有抑有扬,才能突显出高潮,如果场场都重要,都要紧绷着,那就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了。从昨晚的感觉来讲,剧情给人的感觉非常累,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就直接捅破就行了,不需要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样反而给人故意雕琢、拖沓的感觉。
再者,从舞台表现上来说,雁南飞缺乏像梁红玉那样,不管是从演唱,还是从表扬上都非常有张力的场次,或者说表演高潮,或者说大段的唱腔。我认为戏曲中的高潮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剧情的高潮,比如三关排宴里排宴异常肯定是全剧的高潮,因为那是矛盾的一个爆发点,佘太君的道白和唱词字字珠玑,索要四郎也是一步紧跟一步,问萧太后的话也是一环紧扣一环,让人看了就是觉得舒畅、过瘾,且合情合理。而斥子一折则是表演上和情感上的高潮,一段经典唱段成就了上党梆子,这段经典唱段成了上党梆子的代表。回过头来说梁红玉,梁红玉是不缺乏这样的有张力的场次的,从平叛时的赶马一场和马童的精彩表演,到最后金殿请缨的一马三箭的大段唱,再到最后校场练兵时的那段“山河破碎遍体伤”,再到最后开打,这叫起伏跌宕,这叫张力十足。而雁南归里很少有这样有张力、有感染力的场次。四公主见了谁也是哭,就不如让她在见了最重要人物时来一场痛哭,就像祥林嫂,确实很可怜,但你天天哭,别人就见怪不怪了,四公主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样。如果能够运用好戏曲舞台表演的技巧,扩大舞台表现的张力,也许就能够弥补剧本上的不足。
昨晚在看雁南归的时候,一边看,一遍用手机搜关于赵构和韦太后的资料,不管是真实的也好,虚构的也罢,但靖康之变是无可争议的史实啊,徽钦二宗连同北宋官员、皇室五六千人被俘,很多公主、妃子都成了金人的玩物,天哪,这是皇帝啊,最后皇帝也客死异邦,试想想,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老百姓,你会怎么样?你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我觉得该剧还是应该以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为要旨,从这个目标着手去开展故事。应该深入挖掘公主和太后感情上的最脆弱的地方,只有把他们最私底下的情感挖掘出来,才能找到他们矛盾的冲突点,同时也能激发一下观众的同情和理解,产生更多的感染力,赵构的情绪也没有表现完整,最后唱了那么不疼不痒的一段就完了,皇帝也不好当啊,让赵构再吐吐心里的苦水,塑造的更加丰满一点,这样我觉得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个人看法,欢迎大家拍砖!
这个戏的着眼如果是“激发观众的爱国情怀”倒没趣了,我感觉。恰恰现在的主题会给人以内心的冲击,我觉得它是在揭示“人性”,这样的主题反而不浅薄刻露,有嚼头。
不过,这个戏确实有很多让人不舒服的地方。比如,从剧情上来说,公主被掳异邦,受了许多磨难,应该对人情事故有体会,不至于天真到在大理寺失口说出太后难以言说的经历;这还不算,在整个情节发展过程中,她一直不明白太后不能容她的原因,这就更叫人匪夷所思了。
看戏后,还有一个感觉,四公主性格并不鲜明,像楼主所言,她只是一味的悲苦,一味地哭……
此外,该剧的唱腔布局似有些问题。在文体宫演出时,有一段把好多戏迷听得打哈欠了,具体记不得是哪一段了,记得是一大段很冗长的大板。
梁红玉就是安国夫人吧?谁知道晋邦今年怎么很少唱哑女告状了
这两部戏都不错,是戏曲里少有的以历史事实改编的,当时公主太多,赵构也不认识,主要是太后的屈辱不能让人知道,公主就只有悲剧了。
该剧叫“雁难归”只是侧重强调了福柔公主一人的大不幸,而叫“雁南飞”就不一样了,就像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不叫《活捉座山雕》一样。——我姑妄言之。莫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