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www.sdxq.cn

上党戏曲网|上党梆子|落子|鼓书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孔三传与“诸宫调”

1楼
山石 发表于:2016/11/9 11:51:32
 

                                     孔三传与“诸宫调”

       在宋代瓦舍勾栏里,演出的节目种类繁多,形式各异,除了调谑杂剧外,还有各类说书讲史、曲艺演唱,以及口技杂耍、皮影灯戏、即兴笑话等,互相之间争妍斗胜,各领风骚。到了北宋后期,汴梁城的勾栏里开始出现一种新颖别致、有说有唱、以说唱方式表现戏剧性故事的新表演形式,并逐渐盖过了专以滑稽调笑为主的杂剧表演,这就是“诸宫调”。

       相传首先在汴梁城中用诸宫调形式演唱故事的,是山西民间艺人孔三传。

       孔三传是泽州(今山西晋城)人,从小父母双亡,一位好心的族叔收养了他,从此走南闯北,开始了流浪艺人的生涯。在长期的演唱中,孔三传逐渐感觉到,随着一代代艺人的承袭发展,很多演唱的故事在内容上越来越丰富,情节越来越跌宕曲折,但是伴唱的曲调却很单调,而且限死了只能用一个宫调的曲子唱到底。结果不少的情境变化,无法得到相应的音乐表现。孔三传为此感到十分苦恼,尽管比他年长的艺人一再告诫他,从古以来代代相承都是这么演唱的,孔三传还是决心尝试改变这种状况。经过多年琢磨,不断在观众中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新的演唱方式,把一个宫调中的许多曲子联成一套,再把若干套组合在一起,这样,在表现内容丰富、情节复杂的传奇故事时,跌宕起伏;然后变化不同的曲调,能够更好地渲染故事中各个不同的情绪氛围,使故事的表现力更加丰富、生动、摇曳多姿。孔三传讲得如鱼得水,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一时名声大震,因为这种演唱中综合了好几个宫调的曲子,所以被称为“诸宫调”。

       孔三传带着他的“诸宫调”进了北宋首都汴梁。由于这种新的演唱形式音乐表现力极为丰富,适宜于表现各种灵怪奇异、情节复杂的故事性内容,特别扣人心弦,登场一演,立即风靡全城。各阶层民众口耳相传,争睹为快。各个勾栏的班社艺人见状,也相争仿效。赶编用“诸宫调”演唱的新节目。一时间,汴梁城里真是个满城争传诸宫调了。

       诸宫调这种演唱形式,在两宋时期曾经风行一时,到了元朝,曲分南北,诸宫调也因此分为南诸宫调和北诸宫调。它的一些主要艺术特点,分别融入了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之中。自身则日益衰落,难以与蓬勃兴盛的北剧南戏相对抗。到了元朝末年,已是“罕有能解之者”。如今,我们知道的诸宫调作品有: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描绘女艺人白秀英演唱的【豫章城双渐赶苏卿】诸宫调表演;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以及元人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等。其中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保存的最为完整,影响也最大。

       诸宫调虽然只是一种用说白兼唱表现故事性内容的曲艺形式,但是它在宋代的出现和广泛流行,对于中国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诸宫调进入勾栏,极大地扩展和丰富了作品中音乐的表现能力,提高了乐曲咏唱在整部作品中的作用,使后来的戏曲得到借鉴,构成了中国戏曲音乐的整体框架和基础。而且,它也启示和开拓了戏曲文学领域。改变了过去宋杂剧只能表现极简单的故事性内容的状况,将更丰富、更复杂的故事内容纳入它的视野。从诸宫调的表演中人们看到,通过不同套曲的咏唱,可以生动地展示不同的戏剧性情境和人物细腻的心态变化,体现出戏剧性情节的起伏跌宕,并且激越地推向高潮。在诸宫调的影响和启示下,中国戏曲躁动于母腹,越来越呼之欲出了。

 

                                                                                    (山石整理摘录于2016年中秋)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 2009 - 2021 上党戏曲论坛 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4688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