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历史形成渊源(1)什么是上党梆子(大戏)上党梆子,在历史上曾经叫过“大戏”、东路梆子、也叫过上党宫调。明末清初初起于今长治(古称上党)一带,因为流行于晋东南地区而得名。1934年至1954年的这二十年间,上党梆子一直被称为上党宫调。而上党大戏,则是从我们知道有这个剧种存在开始,就一直称为“大戏”。清代中叶上党梆子曾流传到山东菏泽和河北邯郸,形成山东早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那么究竟什么叫大戏呢,可能不是每个人一下子可以理解的,既然有大戏,那么相对应,一般都会存在一种小戏,所谓小戏,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简单的来讲就是指民间的歌舞,秧歌,主要表现一些民间生活的,能够简单表述故事情节,结构小,承载量小的就叫小戏;相对应的,大戏则多指望一些朝代戏,能够表示宫廷、大的历史事件,如帝王将相、战争等一些大型,结构大,承载量大。所以真正称得上是大戏的并不多,皇家戏京剧可以称之为大戏,而我们上党梆子也可以称之为大戏,这其中也因为包含了五种声腔,基本上中国戏曲的主要声腔体,在上党梆子中是共存的,全国也只有四个曲种是符合声腔体,包含五种声腔。(2)关于上党梆子五种声腔形成的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李隆基说。这是一种猜测的说法,目前并没有完全证实,之所以人们会怎么猜测是因为唐玄宗李隆基酷爱音乐,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和才能,是一位才华出众的作曲家,演奏家乐队指挥和音乐教育家。他山洞晓音律,由是天纵,凡是丝管,必造奇妙。若制作曲调,随意而成,不立章度。取适短长,应指散声,皆中点拍。至于清浊变装律吕,呼召君臣事物,跌相制作,虽古之鏊、旷,不能过也。尤爱羌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领袖,不可无也。”——-作为优秀的音乐家,他被后人誉为我国音乐、戏剧之祖。曾于公元707年以临淄王别驾潞州(长治)推动了上党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李隆基在潞州做别驾时,常往道观听法曲,而法曲正是他后来教授梨园弟子的主体音乐。所以,该地区的音乐也对唐王的音乐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潞安府志》卷三十九载:“唐时民间以元宗自潞州还京师制还京乐曲。”潞州城大北街还修建有唐王庙,庙内设有梨园会馆,常以民间音乐为香火助兴,以敬唐王。之后,每年四月十五,要为唐玄宗唱戏三天。————此时的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艺术同盛唐的政治、经济、文化一样,进入了高度繁荣时期。————第二种说法,孔三传说。原籍是宋代泽州人,诸宫调创始人,北宋年间流落到泰丰,曾为谋生在勾栏中靠卖唱为生,技艺高超,他的演唱不同于的街头艺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诸宫调。——-第三种说法,简王朱模说,戏曲真正形成其实是在明代,朱元璋是明代的开国皇帝,他生养了27个孩子,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采取的措施是分藩制,除了太子外,其它的孩子都要分为各地的藩王,永乐11年,朱模正是来到潞安,也就是现在的长治就任沈简王,当时明朝规定,各藩王到各地享受的待遇是和皇宫一样的,结构略小,至于对藩王的规定,更是细上加细,甚至于小到吃饭的碗喝水的杯都有所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规定各藩王到各地就藩,统一带乐户27户,那个时候的户不是像现在我们说的一家三口,而是要大很多。27户算下来要有一百多人,对于这一百多人也有规定,如果当地的乐人够,就用当地的,不够的话就从宫里带出来,相传当时朱模带了卫队400人。在过去的上党,民间有这么好的,这么严谨的音乐的可能性不大,有相当大的可能就是当时从宫里带过去的,至于究竟是不是27户,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就算只是一户两户,对于上党人民来讲都是福音,毕竟是宫廷艺术,这无形之中就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再加上,当时的藩王,不能参政,不能统军,不能经商等等,所以他们平日里也就是吟诗作对欣赏音乐等。——-第四种说法,潞泽商人说。明代中晚期,当时的潞泽商人以经营盐铁、丝绸等文明天下。上等的绫罗绸缎都是属于皇家的贡品,山西丰富的物产可称为邻省的需要,同样,山西缺乏的物质需要邻省供给。此时他们在北方各市镇的商业活动中,建立了专属潞泽的地方性会馆。会馆相当于文明现代的商务会馆,忙碌的商人们在辛苦之后自然要好好地享受一下当他们观赏当地的一些歌舞戏曲时,无形之中就是在促进音乐文化的发展,把不同的声腔带回到潞泽,这种说法也是相当具有说服力的。 接上期 二、上党梆子声腔唱词结构 1、五种声腔结构 上党梆子是一种复合声腔。最初它是结合了昆梆罗卷黄五种声腔结构的戏曲,经过长时间的流传,在但今演出的曲目中,我们所能听到上党梆子戏曲已经只存在昆、梆和黄了,其它的两种基本上已经消失了。最初的五种声腔具体分为:昆、梆、罗、卷、黄。第一、昆。宋代以后的宫廷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就是南曲,北就是北曲,北宋定都汴梁(开封),被匈奴打败后迁都临安(杭州),留在北方的就形成了北曲,当时的宫廷曲都是北曲,北曲保留最完整的,就是山西晋元一带。而后的元杂剧、明杂剧主要就是受北曲的影响形成的,迁都后,宫廷仍然保留着北曲,当地民间已经没有这块艺术土壤了,但是南方的很多城市如徽州、苏州宁波等地,他们民间有着自身的一种曲调,于当时迁都临安的宫廷北曲相结合,形成了南曲,宫廷中的北曲和南方的小调结合形成昆曲和戈阳腔。在明代形成,昆曲都是联曲形式,也就是说,都是由一个一个小曲牌叠置而成的。一个曲子、两个曲子、三个曲子按照自己的组合规律(非常难)。由散行开始,一个慢的曲牌加一个中速的曲牌,再加一个快速的曲牌,最后再返调,这就是昆曲的结构形式,它不是以一个简单的上下句为元素的,由上下两句为一个最小的曲式结构。这种联曲体结构演变过来的有昆曲、湘剧高腔、川剧高腔、赣剧高腔等,主要流传于南方。第二、梆。主要是在北曲和杂剧的基本元素下,抽出其中的一个元素,加以浓缩和放大。梆子腔是板腔体,也是板式变化体。是在联曲体的基础上,用了一个最小的曲式结构加以变化出来的板腔体。板腔体主要是以一个规整的上下句结构,有一个原板,加花变奏,延展,成为一板三眼,往紧的走,就是有板有眼,浓缩后成为有板无眼,四分之一的板叫流水板,梆子密击,叫无板无眼,这就是散板,也就是板腔体的基本变化规律。第三、罗。也叫罗戏。是一种单曲体结构,像民歌一样的一种小调,只能作为点缀,不能作为主体,现在梆子已经不存在罗戏一说了,因为罗戏是锣鼓杂戏,属于民间小调,只能作为一个声腔里的点缀,特殊人物,特定场景,特殊唱腔,偶尔一用,当然,曾经的罗戏是很有班底的,在《辍耕录》中就有明确记载,山西泽州罗戏班子在汴梁演出,今河南邓州、汝阳两地,至今还存在一个罗戏班,是村子里自发组成的,并非官办,并且他们承认罗戏是山西泽州(晋城)传入的。第四、卷。实际上是卷戏,这其中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唱卷”,是唐宋大曲,也就是我现在所说的好多曲牌,过去的曲牌和现在的曲牌是不同的,过去是用唱的,是南曲 底子,而现在是用唢呐吹的,上党梆子之所以复杂,原因就在于它的一个卷,实际上是有唐宋大曲组成的,而唐宋大曲演变成南北曲,是一种相当高雅的宫廷曲。而另一种解释为“唱赚”,,所谓“赚”,就是说唱,原来是指两个调轮流唱,属曲艺的部分,北宋的勾栏艺人孔三传,把若干个小调、不同宫音的调创作到一起,创出储宫调。总之,卷既包含“唱卷”—唐宋大曲,也包括“唱赚”。第五、黄。是京剧的组成部分之一,大家都知道京剧是西皮、二黄(指当今湖北黄陂、黄冈地区)的产物,对于它们的起源众说不一,它们原来都是各自独立的声腔,产生于不同的地区,各有自己发展的过程,至乾隆年间便开始合流,皮黄腔的音乐各有特点,西皮眼起板落、喜用切分节奏、la、mi定弦,情绪高亢跳跃;二黄板起板落、sol、re定弦,情绪低回沉稳,京剧是皮黄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剧种了,昆曲、京剧、上党梆子都可以成为大戏。昆曲是联曲体,西皮,二黄是板式变化体。
[此贴子已经被晋安于2011-4-24 16:52:2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