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论坛里看了中年大哥的帖子。长梆的《闯幽州》不是第一次看,每看一次都被那场“送儿郎”感动得掉下泪来。按道理说,这折戏不应该是主要的。但长梆细腻的处理这场戏却让这出戏更加的出彩。
自古上党多战事,才使得杨家戏成了我们戏曲的主角。唱不完的杨家戏似乎是每个剧团经久不衰的常演剧目。但多是忠君报国、打打杀杀,传统的《闯幽州》在这场里也没有仔细的刻画。听着索伟琴这段伴唱,杨家媳妇一个个出场为君送行。老太君接过杨红手中的马鞭,颤巍巍亲自为令公牵马坠蹬,送儿上战场的时候特意在七郎身上捶足顿胸,似乎对这个脾气暴躁的儿子有诸多的安排,七郎八郎走的时候又是一个牵着马鞭不松手。这一个个细微的动作都显示着妻送君、娘送郎时的不舍。与传统的荡气回肠奋勇杀敌相比,更加人性化的将杨家将进行了刻画。人人都是娘生养,儿行千里母担忧。世上哪有只知忠君爱国不知道疼惜自己孩子的母亲。
我们的传统戏应该有这样的加工,有了这样细腻的表达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为“送儿郎”喝彩
在晋城影剧院看过一次长梆的《闯幽州》,这段的音乐处理很好,用音乐刻画了人物。
看一次,流一次泪
太好了,确实能真正打动人心,只要真正在细节上下功夫,一定能创作出感动人心的作品!
的确挺感人的 吹人泪下
我们的戏的确需要在一些细节上下下功夫。老酒新装也别有风味
这段设计的音乐是感人,但唱腔听不出梆子味,像走西口时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