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一种古老的舞台表演艺术,古老的艺术里面透出神秘,千百年来,这种古老的艺术经久不衰、传唱不息,从古老单调的唱腔,到现代的舞美灯光音响道具,把戏剧这一古老的艺术发展成现在艺术体系,有多少人为此付出毕生的心血,又有多少人为此耗尽了生命,一步步的完美,一次次的实践,一次次的改良,一次次的创新,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悦,有悲伤,有鼓励,有嘲笑,走过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多少先辈的血汗沉淀,才让戏剧充满魅力独树一帜,才有了独一无二的综合各种技艺的舞台表演体系。
然而时代的变迁和新的舞台艺术的诞生,和一些外来的文艺艺术的冲击,戏曲这一古老而神秘的舞台艺术,逐渐被慢慢遗忘,冷落。从而使一些剧种彻底失传和濒临灭绝,可惜,可悲,为了不使这一古老的艺术永久性埋没,一些艺术家们身负重任,勇挑大梁,把先辈们留下来的资料,整理挖掘,再根据现时代的市场需求,进行改良创新,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再次的吸引了一批新时代的戏剧爱好者,他们适应了社会,得以生存下来,形成了流派纷呈,百花争艳的局面,如京剧的梅。程,旬、尚,张。豫剧的常、陈。崔、马、阎、桑、牛。李、唐。等等。他们都在不断的挖掘发展和改革创新中,融入百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流派。观四大剧种,京,评、豫。越中,豫剧的流派最多,覆盖率最广,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听到豫剧,他的生命力可以说朝阳似火,红遍天下。豫剧也是河南地方戏,可他却让全国各地的观众接受,不管是不是河南人,都会唱两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虽然为不纯正,但也入心入耳。再观流派少的剧种却只能勉强固守一方土地。流派的形成离不开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的发展,各具特色才能色彩斑斓,墨守成规只能坐以待毙,不能与时代同步,只能退步,山西双爱,为山西的戏剧开创了先河,爱爱腔提升了晋剧的声腔艺术,爱珍腔把上党梆子推向了全国,他们与时俱进,和社会同步,创造了一个完美的神话,愿地方戏流派纷呈百花争艳,再多出一些新的流派,唱出不同风格的同一剧种。
与时俱进与社会同步,戏剧要与时俱进,看戏也要与时俱进,心态更要与时俱进,跟不上社会的脚步,只能被社会遗忘。
青年人看戏太少啦。
可还有很多因循守旧派啊
我看戏、听戏、爱戏有一种感觉:最早的记忆是《皮秀英打虎》,可以说是我的戏曲启蒙。当时,只有收音机,里面常放这段,只记得“老爹爹县息怒”几个字,也不知是吴的还是张的,记忆十分模糊,时间应该是86-90间。后来上学,记忆中的戏曲暂被搁浅,但每逢庙会唱戏,还会往戏台前跑,虽看不懂。直至06年,因《赵树理》、《杀妻》两部戏,再次找回儿时记忆,从此不发不可收拾,这时理解深了、关注广了,看戏已不再是凑热闹。但近几年,随着对戏曲(上党梆子)的逐步深入,发现还有比《赵树理》、《杀妻》更迷人的戏,那就是郭金顺的《徐策跑城》、马正瑞的《寇准背靴》等传统腔,他们味道才正宗、才耐人咀嚼。
这就是我的爱戏过程,真正想说是的:一个人爱戏有一个过程,年轻时善于接受新生事物,随着年龄的增大、对戏曲的深入,会发现真正戏曲的根还是传统。同理,也问过和我同龄的80戏迷,也有此感受,现在不想再听《赵树理》、《杀妻》了,厌了、烦了,而传统需要细细琢磨,和吟诗一样,百听不厌。
看戏是个人的事,自己喜欢看啥就看啥取决不了别人
哈,长河也来论戏了。仍是永远的主题:继承和创新……
看戏是个人的事,自己喜欢看啥就看啥取决不了别人
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