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听说过这部戏,也许现在没人唱了。
发图片首先把图片处理到200K以下,然后上传!
转
《茶瓶计》:一鸣赢得芳名改
功劳卓著的胜利剧团1953年上调为长治专区后,因为观众的需求和剧团自身梆、落演员都有的现状,在演出剧目上上党梆子、上党落子兼演并存,基本习惯是日场演“旧戏”(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夜场演“新戏”(戏曲现代戏)。由于剧团梆、落名演员、精典剧目同台竞技,观众的欣赏欲望一台尽收,因此十分叫好。但不同剧种在一个剧团存在,无论如何是不利于艺术的繁荣发展的。鉴于这个考虑,次年(1954)6月,长治专署作出了“撤销胜利剧团,建立长治专区人民剧团一分团(上党梆子)、二分团(上党落子)”的决定。这对于胜利剧团中的上党梆子演员段二淼、王东则、温喜云、宋新法、刘喜科、关聚保、郭堂虎、王莺姣、王凤姣和琴师李大牛来说,犹如放虎归山,尤其又调来了高平县朝阳剧团郭金顺、吴琬芝等人,更加如虎添翼;上党落子这面,王胖则、郭江城、秦桂花、申川亮、贾法科、以及琴师张锁奇也如马放南山,加之潞城大众剧团全体上调、李晚喜、胡玉珍、张宝龙、张宝锁、李梅、程虎则等人加盟,人气之盛,极欲天马行空。
有了精兵良将,众人摩拳擦掌,就盼遇个时机,一展生平才华。
盼时机,时机就来了。当年6月组团,10月,山西省就要举办“全省第一届戏曲会演”。作为新组建的“专二团”,拿什么剧目在省里亮相,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作为一团之长、又善编剧的李晚喜,自然知道“一剧之本”的道理。大众剧团有许多保留的精典剧目,像《三劈关》、《棘阳关》、《高平关》、《花烛恨》、《反西唐》……个个剧目都有黎城落子东府流派粗犷、豪放的特色。但是,以“胜利”和“大众”新组建成的“专二团”,演职人员不下百人,名角荟萃、声誉如虹。倘若选择不当,可能给以后合作带来隐患。经过慎重考虑,决定请程联考改编《茶瓶计》,由李梅(原大众剧团)主演丫鬟“春红”,由秦桂花(原胜利剧团)主演小姐“龚秀英”。此剧由郭江城导演,张唐则(鼓师)、王群友(琴师)设计音乐。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作为戏曲,唱腔音乐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张、王二人根据自己多年演奏黎城落子音乐的经验和李梅、秦桂花二人嗓音的特点,对黎城落子传统音乐的板式结构进行了破旧立新的改革:突破了“七字、十字”的句式结构,创造了三字、五字都能唱的新板式。他们把这种新板式运用到《茶瓶计》丫鬟春红的一段唱腔“跨过了月亮门,绕过了影壁墙。小姐呀!左边你小心笆蕉树,右边你小心养鱼缸……”中,演员唱来如吟如诉,音乐伴奏如念如歌,调皮而不放肆,动听而不离腔,新鲜、有趣,落子韵味绵绵悠长,直叫观众听得如醉如痴。因此,在省里演出后,声誉雀起。《山西日报》就《茶瓶计》一剧的音乐唱腔改革成就,发表了大版的专题评论;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将上党落子《茶瓶计》全剧录音作了播放;山西省文化局根据长治专区人民剧团二分团对黎城落子音乐、表演等的总体改革的成就进行论证后,决定将剧种名称由原来的“黎城落子”改定为“上党落子”———1954年10月,这是上党落子正式命名的日子。(上党梆子名称也是此时确定的)
从1840年到1954年,黎城闹戏在向上党落子的进化中,整整走了一个多世纪。可见艺术的发生、发展和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主观过程,物竞天择、优胜劣汰,是一切生态循环的天律。
《茶瓶计》的音乐设计者们把他们创造的板式用【新念板】命名以区别于光念不唱的旧【念板】。他们深知音乐改革对一个戏曲剧种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因此在设计音乐的时候,总是慎重研讨、细作方案。创造【新念板】的成功,激励了他们继续改革上党落子音乐的信心。1955年9月,“专二团”参加“山西省第二届戏曲会演”时,设计《茶瓶计》音乐的张唐则、王群友觉得已有的落子板式怎么也表现不了戏曲现代戏《两兄弟》中主要角色的思想感情,反复磋商之下,他俩决定变通引入上党梆子的【跺板】为上党落子所用。同是上党戏,毕竟有相通的底蕴。演出不但没有遭到非议,反而获得了专家和群众的认可。在省城演出20余天,观众盛赞“长治家这戏演绝了!”中共山西省委领导邓步初、程子华、王中青、史纪言等接见了剧团;《山西日报》更是连篇累牍地为上党落子《两兄弟》发表评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