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算一个戏迷,逢戏必看,可以说戏看得真不少,戏剧知识却懂得不多。当听到有人谈论戏剧改革及传承与发展时,我也想侃两句,觉着为快。
不妨,就把我的一点粗浅看法说出来共商。戏剧的核心是唱腔,由于唱腔的不同,才形成了众多的剧种,才有了个剧种的特色。否则,就成了一个味儿了,无法分清是什么剧种,不同剧种的存在也就没有了实在意义。为了保留住一个剧种的存在,首先是传承她的唱腔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她发扬光大。然后才是改革发展,关键的问题是改什么、发展什么,像上党梆子、上党落子、襄武秧歌,这些剧种的唱腔都很美,非常适合长治、晋城两地观众的欣赏口味,周边地区的一些观众也很喜欢,应该传承发展下去。部分剧团演员的武打、导白都很不过硬,演员打脸子不靠谱,随便涂画,演唱的剧目陈旧,二三十年不更新。这些都需要改革发展,借鉴其他剧种好的东西,来充实自己。
我们地方戏主要是为当地的观众服务的,应该满足他们的要求。如果没有了当地的观众,你还为谁唱,其他地区的观众是无法满足剧团生存需求的。
再说上党的地方戏一路走来,也非容易,老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的东西不能再丢了,丢掉可惜,拾起来不易。有的剧团很不注意传承发展,不去挖掘整理好的东西,满足于现状。对演员表演水平的提高缺乏严格要求,演员的上进心得不到鼓励支持,演技平平,保持剧团今天有饭吃就行了。剧团没有出类拔卒的演员,没有自己的拿手好戏。遇到汇报演出或者大赛,才临时抱佛脚,组织演员排新剧目,聘请导演,贪大求洋,花钱不少,事后刀枪入库,百姓观众很难见面。
有的剧团领导的心情是好,为了剧团的发展,为了吸引年轻的观众,将小戏大唱,改腔换调,结果唱成了四不像戏。如:襄垣秧歌排演的《赵氏孤儿》就很不是一回事,有些唱腔改的不知是什么,观众听了很不舒服,议论纷纷,牢骚满腹。观众去看你这个团唱戏,就如同吃酸菜饸饹的心情一样,图的是吃这个味儿,味儿差了,你想一想他的心情会怎样。有的戏迷跑一二十里地去看戏,就是为了品她独特的韵味。众所周知,襄垣秧歌深受观众欢迎,《小二黑结婚》唱了几十年,久演不衰,这个道理很明白。戏好、味正、观众认可。其实,《小二黑结婚》的唱腔也是经过整理加工设计的,但人家设计得好,比以前改得更好听了。现在你改的有些腔调已经听不出是襄垣秧歌了,丢掉了精华,塞进去了一些让讨厌的东西。襄垣秧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观众希望把她保护好,传承下去,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襄垣秧歌是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个剧种,只要绽放的艳丽,演出大有空间和市场,前景可观。如果你要唱不伦不类的戏,年轻观众拉不住,老观众会丢掉,生存就是问题了。这也是我瞎担忧,人家团长还不知道这个。
总之,我认为剧团什么都可以改,就是唱腔不能轻易改,改得好可以,改得不好就打住,不能像某位名演员一样,把上党梆子唱成“歌剧”。
“再说上党的地方戏一路走来,也非容易,老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的东西不能再丢了,丢掉可惜,拾起来不易。”,比业内人士看得还清楚!
网友小石说,咱上党戏得注重抢救、挖掘、传承、发展,前两项尤其迫切需要有人来做工作!俺以为,小石说得有理!
剧团生存有问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