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
乡村还有文化,写下这个题目,连自己都吓一跳。我的印象中,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极其文雅的一个词。如若言必谈文化,那一定是一个文化人了。就如言必谈希腊,就一定是留过洋的。
文化,乡村文化。
那时多年前的文化了。
政治书上大讲特讲的“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云的语言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反思。但是小时候的东西依稀记得。其中当然包括乡村文化。
旧有的农村无论贫富都会有一个古戏台,无非是大小不同罢了。看过的资料讲到,山西的古戏台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从中可以看出山西戏曲的发达。有戏台必定要唱大戏。农忙时节是不会唱的。“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五黄六月,龙口夺食。纯朴善良务实的乡民是无暇去消遣的。所以大戏一般常在农闲时刻,秋后唱的居多。 金秋时节,粮食满囤,瓜果飘香。丰收的喜悦挂在一张张核桃似的脸上。心满意足的听一出戏,是对自己这一年来极大的犒赏,这社会无人正视农民,自己给自己打气吧。说的是听戏,咋就不是看戏呢,要知道唱的戏大都是“老戏”(就是演了又演的戏),真正的耳熟能详,当然是听了。地理方位的缘故,大都唱的是河南豫剧,上党梆子。乡民纯朴,听不上吴侬软语,看不惯才子佳人。他们所欣赏的一定得“大”,大场景,大境界。大开大合,大喜大悲。大的令喜欢婉转的南蛮瞠目结舌。单是剧目就让人惊叹不已,《金沙滩》《闯幽州》《三关排宴》《忠烈千秋》。高亢的嗓音在北风的呼啸里脱颍而出。乡民也是有偶像的,名角毕竟是名角,甫一出场 ,满座寂然。举手投足 ,丹唇先启,余音袅袅,四座先是惊悚,而后大呼劲喝。他们是没有城市里面人们自以为文雅的掌声的,有的只是大嗓门的喝彩。台上的表演张弛有度,一板一眼,令人叹为观止。台下的忠实“粉丝”如痴如醉,似神类仙,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大戏唱得正欢。我们小孩是听不进的。口袋里的一两角钱挣扎着想跳出我们的口袋。不用发愁,戏台的四周尽是卖小吃的,应有尽有,目不暇给。戏刚刚开场,我们的口袋就见了底。
夜深已久,静得可怕。戏还在苏三的口中或杨家将的硝烟里进行,嗜睡的孩子早已在母亲或奶奶的怀抱睡熟。
张爱珍的嗓音就是好,划破夜的深沉,夜的寂寥。
社会车轮滚滚向前,21 世纪了,你还听戏么?
乡村的大戏依然唱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只是观众少了许多,不知是人们冷落了戏曲,还是戏曲冷落了人们。也许都不是,也许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