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记游
听说单位要组织大伙儿去王屋山游玩,我很是兴奋。王屋山是在中学课本里就知道的,“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相信大凡上过学的人都能背几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知道,原来书中说的“太行、王屋二山”离我们并不遥远。太行的雄姿早已领略过了,那么王屋山景致如何呢?出发之前,我内心充满了期盼。
王屋山在河南省济源市。由于是全程高速,大约两个小时之后,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是吃过午饭开始登山的。早春的北方,山上的景色让人觉得有些乏味,同事说,再晚点来就好了,一片光秃秃的树林子没啥看头!但我却兴味十足,在我看来,踏青固然富有情趣,但四季风光都有其独到之处,早春时节行走在枯树林中,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只不过人们大多领略不到它的美罢了!
我自认为有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刚上山,就开始仔细观察。原来,王屋山的山体形态和植被与太行山有着显著的不同。太行壁立千仞,而王屋的山峰多坡度较缓;太行山上,树木多为灌木和荆棘;而王屋山的树木则较为高大,品种也比较单一,似乎只有一种树,而未见任何杂树——后来我才知道,王屋山树种并不单一,只是仅凭树干很难分辨出来而已。
沿途所过山坡多较平缓,并未见什么奇峰,眼前所看到的,只有大片大片的树林子。走在林间,身边全是光秃秃的树木枝干,它们交叉错落,把所见之处分隔成无数大小不等的空间,自有一种韵律。若细看,你会发现这些树表皮粗糙,似杮树一般,与杮树不同的是,树干扭曲,恣态变化多端,但不管怎样变化,形态都极美,无需任何主观加工即可入画。小路总是在山脊上蜿蜒,有时也会在山腰向上延伸。往往在某个山头上,忽然峰回路转,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样,虽然眼前总是一片落了叶子的树林,却让人一点也不觉得单调。
沿小路走了不多远,同事们渐渐落到了后面,于是,我开始了一个人的行程——不知啥时候起,我早已习惯享受这种独处的妙处了。耳边静悄悄的,偶尔会有老鸹“哇哇”叫几声,或在不远处的树林里飞起、落下。每过一会儿,山顶就会传来悠扬的钟声,但沿着山脊走了很久,那钟声却总是远远地从高空飘来,宛如远在天际,遥不可及。每到高处,我都会双手拱成喇叭状,尖声叫喊,然后细听山谷中的回声,接着继续前行。途中,忽然想起苏轼《后赤壁赋》中的句子:“划然长啸,草木振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苏轼所谓“划然长啸”是不是这种高声呼喊的感觉呢?
终于接近主峰了,放眼望去,只见它独柱凌空、直插云霄,峰顶是一座高高的楼阁式建筑,四周是数
稍作停留,继续向上攀登,直至峰顶。峰顶主要建筑即是在山腰即可看到的楼阁式建筑,被称为天坛阁。据说王屋山为轩辕黄帝祭天之所,所以又名天坛山,“天坛阁”的命名即缘于此。天坛阁建于1999年,上下共六层,地上四层由下而上分别供奉的是黄帝、“三清”、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对于复杂的道教神仙谱系我也感兴趣,但更喜欢欣赏自然风光。登楼时,脑子里闪出两句唐诗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确,“更上层楼”的感觉很美妙。上到顶层,在走廊上环绕一周,扶栏远眺。应该说,西北方和东面景色最妙:向西北远望,,一道俊秀的山岭由脚下向远处延伸,旁边云雾环绕,给人以恍若仙境之感;东面,脚下一座悬崖山石裸露,远方群山被白雪覆盖,层层叠叠,美不胜收。手扶栏杆,耳边响起小时候背过的另一首唐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现在想来,若没有在山寺高楼上的真切感受,诗仙李白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绝妙的诗篇来的!
在主峰稍作停留之后,就和同事相跟下山,乘车返回山西了。
夜里,躺在暖暖的背窝里,带着一丝疲惫,回味那一片片枯树林,仍觉美丽无比;而进入我梦乡的,则是那悠扬的钟声和与天相接的天坛阁……
你不是会画?怎不画个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