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古代形成的四大节日之一。
五月,正当仲夏来临,蚊虫滋生,疾病开始流行,在民间被称为“毒日”。
民间素有阴历五月为“毒月”的说法,这种说法源自五月有九天为“毒日”,分别为“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号“九毒”之日。一般来说,阴历五月,盛夏来临,人们经过春末夏初的田间劳作,身体需要修养生息,因此,在古代缺乏医疗设施的情况下,很忌讳这个时令。为了预防疾病,人们通常采用巫术手段加以禳解。古人对巫术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想借用巫术的力量战胜疾病和瘟疫,另一方面采用巫医的手段对疾病加以预防和治疗。
在端午节习俗中,许多的事象是和上述一些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如端午吃粽子,悬挂菖蒲、艾草,喝雄黄酒,制蛤蟆墨,拴五彩缕、戴香荷包、五毒兜肚,龙舟竞渡等。
端午节自古以来平民化、生活化特征非常明显。民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作为老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史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永远处于鲜活状态之中。
端午节这一习俗在中国流传几千年,深入民心。我们保护传承民俗文化,摈弃封建迷信色彩。这些年以来,国家将其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虽然元宵节和重阳节尚未被列入)全部列入黄金周或小长假范围,她的地位从机制上有了保证。目前,端午节的保护和传承作用正在趋于稳定性,描绘了一幅习俗传承、发展的蓝图,这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