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军利
6岁双目失明,14岁起学泽州鼓书,走千村串万寨,至今已59年。他不仅用泽州鼓书的形式自编自唱民生歌谣,还用一生的吟唱与革新形成了“崔派”鼓书,并培训徒弟30余人。他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州鼓书传承人——今年73岁的崔小红。
说泽州鼓书已59年,有“铁嘴铜牙”的美誉
今年73岁的崔小红是泽州县犁川镇崔河村人,6岁时患眼病,因为缺医少药,整整害了一个冬天,次年春天,双目彻底失明。为了糊口,14岁时,他开始拜师学艺,到晋城市南寨村学唱鼓书,师从大鼓京腔艺人、晋城曲艺队队长徐廷荣。自那时起,崔小红便随师父,走千村串万寨,成了一名说书艺人,至今已59年。
崔小红自幼聪明过人,过耳不忘,较短的唱词,只听两遍,便可熟背。很多长的唱词,他仅用一个昼夜就能倒背如流。不仅如此,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还有两次创纪录。一次是在北义城镇,当时崔小红一个人连续说书2个月零4天,先后演唱了《呼延庆打擂》、《财迷记》、《糖衣记》、《刘公案》、《黄小丹打日本》等,创造了晋城曲艺队员个人说书时长的最高纪录。第二次是去泽州县南村镇司匠村(时称大队)说书,连说了72天,打破了自己创造的最高纪录。“那时,先是司匠大队请了几场,接着是各小队请;小队轮毕,又有众多农户延请,几乎把肚子里的‘存货’都掏空了。”崔小红说,那段日子,司匠村群众巴不得太阳早点落山,夜幕一降,全村人就呼朋引伴赶来听他说书。据村民们回忆,崔小红演唱到精彩处,仿佛被书中人物灵魂附体,闪转腾挪,连蹦带跳,高亢激越,整场人听得如痴如醉,鼓掌叫好者欢声雷动,至今传为美谈。
因为万事万物只要进入崔小红跃动的思维中,无不成为他思考和言说的对象,甚至在与人谈笑之时也能出口成章,因此他还有“铁嘴铜牙”之美誉。
不断推陈出新,创立独特的“崔派”风格
年年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词不同。崔小红在成年累月的说书生涯中,不断推陈出新,逐渐形成了新的“崔派”。他的演说较之师辈的传授,更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崔小红最早表演的是干板鼓书,凭借一鼓一板一梆子,以说为主,近似说书。后来,陆续加上了老胡、二胡、板胡、三弦等器乐伴奏,又将地方戏曲、民间小调和秧歌等融合在一起,演变为以唱为主。但崔小红又对鼓书进行了改革创新,他把故事情节通俗化,把本地的生活习俗、思想情感与剧本中的人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到一起,再用方言土语将剧中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崔氏”风格。崔小红主要演唱民间流传的鼓书,有《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三红传》、《徐公案》、《瓦岗寨》、《施荣传》等,借鉴章回体小说的体例,将整本书分为若干“回”,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常常让沉浸故事情节中的听众不能自拔。
据粗略统计,崔小红说唱的整本鼓书就有四十余段,包括《呼延庆打擂》、《刘公案》、《小八义》、《大八义》、《瓦岗寨》、《雷保童投案》、《三红传》等。
崔小红说,在鼓书正本开场之前,他一般先演唱一小段鼓词儿,俗称“帽头”。他演唱的“帽头”有《周小卷巧治胡不安》、《黑丫头》、《刘家坪上两兄弟》、《反话》、《十月怀胎》、《缝朵锣》、《劝世人篇》、《二老比子》、《十二月》、《偷油糕》、《吃嘴老婆哄夫郎》、《挎汉哭妻》、《寡妇上坟》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帽头”,短小精悍,诙谐幽默,常常在几分钟内就能起到烘场的效果。例如,他在演唱《尿床》的“帽头”中,时而扮男,时而扮女,嬉笑怒骂,表情夸张,经代代传承,再加上他对演唱内容提炼丰润,语句精雕细琢,男女老幼无不拍手叫好。
正本大书开讲后,崔小红抑扬顿挫,娓娓道来,全场鸦雀无声。演唱到高潮,他或义正词严,或逗闷取乐,全场不时爆发出哄堂大笑;诉到悲苦处,他声音嘶哑,如泣如诉,听众也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再加上弦音低沉,似断非断,悲从中来,整个书场无人不悲、无人不恸。
不仅如此,崔小红在说唱中,还大胆打破语句规整的常规,长短相间,道白清晰,吟唱处声情并茂,令人肝肠寸断,拟人拟物拟声无不毕现,颇有评书的味道。
自编自唱民生歌谣,说唱世界享受快乐人生
60岁时,崔小红从晋城曲艺队光荣退休,回到家乡崔河村安度晚年。虽然从曲艺舞台上退了下来,可崔小红仍然放不下自己热爱的泽州鼓书。尤其是有感于近年来全市广大农村道路、照明、上学、看病、养老等方面的变化,他还自编了许多民生歌谣,并用泽州鼓书的形式在村里演唱,村民们听后拍手称快。
比如和老街坊唠家常时,听邻居念叨全市连年实施“商业网点建设工程”,村村都建起了连锁的农家店,崔小红随口就编唱了几句歌谣——
日用百货土特产,
城市和农村都需要,
自从有了连锁店,
家家户户喜上眉梢。
2006年1月1日,全国统一取消了农业税,9亿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并对种粮户加大直补力度。崔小红连夜编唱了一首《新旧社会对比》,很受乡亲们的欢迎。
此外,有感于农村逐步实现了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居、老有所乐,他又编了一首《十谢共产党》。
几年前,崔小红做了个手术,花了近三万块钱。同村的崔晓满知道后,先后跑县医院、民政局,不仅通过新农合给他报销了医药费,还给他办了低保,于是他自编自唱道——
打针吃药方便了,住院报销不愁了,
如今看病不难了,长命百岁有福了。
欢快的鼓点,甜蜜的追忆,悠扬的鼓书,娓娓的吟唱,萦绕在山村的上空。
被确定为省级非遗泽州鼓书传承人,培养徒弟30余人
2009年,泽州鼓书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崔小红也被确定为泽州鼓书的传承人。
据崔小红介绍,早年,农村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电影看不上,剧团请不起,街头故事与说唱鼓书,便成了农村最受欢迎的娱乐形式。每逢婚庆、乔迁、做寿、满月、开锁,以及乡村庙会助兴、修房盖屋、牛羊下崽等,村村寨寨都会请说书人来庆贺。而晋城地区最早出现的说唱形式是四弦书,是由泽州县犁川镇的成天河引领,后经城区西上庄的徒弟王土生和南村镇西峪村的金武二位高徒继承发扬。再后来,泽州县晋庙铺镇沙石板村的马振盛和巴公镇渠头村的姚保发(河南林县人、落户渠头)在河南学回来的铁板鼓书、城区韦匠村徐廷荣在内蒙古学回来的钢板鼓书,经与晋城四弦书相互融合,形成了以说唱为主的泽州鼓书,又经过了上百年的传承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泽州鼓书与晋城四弦书的坐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了走唱、伴舞等,表演形式上更加活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如今,经崔小红口口相传的徒弟,先后有李永庭、司晚富、刘德林、任小会、韩根战、李补花、姚文月等三十余人。目前,承“崔氏”衣钵至今仍在演唱泽州鼓书的,有郭小强、陈小军等数十人。
问及目前的生活状态,崔小红笑着说,如今,除了低保,他每个月还有八九十块的养老钱,再加上作为泽州古书传承人,每年都会发放生活补助,生活基本不用发愁。因此,他还编了一首《人生歌》。话到此处,崔小红便按捺不住,鼓掌击节唱了起来——
一岁上,娘生你,出场亮相。
十岁上,你上学,天天向上。
二十多,你成家,配对成双,
夫妻们,感情好,勿忘爹娘。
三十岁,创大业,奋发图强。
四十岁,事业成,基本定相。
五十岁,你走哪,遍地吃香。
六十岁,退休了,告老还乡。
七十岁,老来乐,打打麻将。
八十岁,怕寒冷,晒晒太阳。
……
低吟浅唱时,崔小红或摇头晃脑笑意盈盈,或皱眉蹙额烦愁似海,或跌足捶胸高亢激昂,还时不时插科打诨,解释一二,但出声归韵,落音自如。
59年的说唱生涯,崔小红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虽然生活在一片黑暗的世界,但他却在自己的说唱世界里享受着独特的人生乐趣。
如有机会,一定尽可能的多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