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上党戏曲论坛 http://bbs.www.sdxq.cn

上党戏曲网|上党梆子|落子|鼓书
共1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农民不容易

1楼
无语人生 发表于:2012/6/16 8:06:04

 

以前在家的时候最幸福的事  莫过于不用去地里干活 好像地里总有干不完的活儿 家里人多 所以地就多 村子不大 一共分三个队  我家是二队 也就数二队的地最多 每人平均一亩一分地。我们家算上爷爷奶奶二爷 一共十口人 再加上以前爷爷的开荒地 一共好像有不到二十亩地。

对外还不敢跟别人讲,妈妈说:“要是别人知道我们家有这么多的地,大队干部就给收走了”。

所以当农忙时 别人地里都在短时间忙完了。唯独我们家才弄了一半 或者将近一半。当别人问及我们还没忙清时,我们就会说,是因为这样的事那样的事耽误了农忙。要不就说我们家的人干活慢,没材料(没本事)。生怕别人知道我们有多少地。

其实我们每天天不亮就到了地里,夏天经常回到家就快十点了。

想想地里的活儿,就没有一件好活儿。

春耕,那时还没有机械化,都是用马拉犁铧,犁完了,再拿耙子耙平,把大的泥块敲碎。

耙平后种棉花,地里蒙上薄膜。再拿铁皮电筒那个筒子,在薄膜两边,均匀的按上眼儿,每个眼里撒三四个棉种,再拿水壶一个眼儿一个眼儿的灌满水,等水渗下去了,再用宣土一小撮一小撮把眼儿填平,不能拍实。如果种好后,下雨了就更麻烦了,那样宣土就被雨水浇实,棉芽就出不来了,还得一个眼儿一个眼儿的把湿土搓碎。蹲下起来 起来蹲下。干活干的慢了,还要挨吵。要不土坷垃就扔到身上了。敢怒不敢言。哎

种长豆角也是如此

夏天,五一快到的时候,就要开始抽蒜苔,一根一根的抽出来,用力要匀实,两手均匀用力,蒜苔才能完整的抽出来,并且不弯曲,抽好一把就把蒜苔的尾巴系成一个果子扣,再用手搓搓免得扽开。再缕直放到蒜垄里,避免阳光直晒,保持水份新鲜。一块地打完了,就得赶紧从蒜垄里收,五六把用塑料绳扎成一捆,全部扎完,再往车上背。

五个人一天能打一亩地,还得匆匆吃饭,抓紧干活必须是干的好的。打一趟也得三个小时,就那样一直弯着腰不停的打。汗水噼里啪啦像下雨一样。在地里直直的晒着,天不黑,没有人回家。即便是下雨,都就在地里淋着,下大了就披着塑料布,绝对不会有人说,下雨了别干了。因为蒜苔一下雨就要变老,蒜苔就成硬的了,抽也抽不出来,掰也掰不断了,就不好卖了。

抽完蒜苔歇不到十天,就开始刨蒜。用那种特制的蒜铲一棵一棵的刨。那铲宽不到一寸,长不到一尺,下面尖尖的头,上面有个把儿。右手拿铲,左手握住蒜苗,冲准蒜头的地方往下一铲,再往上一翘,就刨出一棵蒜,往下太用力了,蒜头上带的泥太多,不利于晾干,用力少了,铲子没下去,就把蒜头给铲坏了,不好卖,也不能当种子了。用力一定要恰如其分,还要赶上节奏,那个步骤快了,慢了都不行。

手里攥满一把,就放到一边,第二把的蒜叶要盖住第一把的蒜头,第三把要盖住第二把的,依次类推,一把盖一把,就是怕阳光把蒜头给晒坏了。一整天都在地里蹲着,年老的也有在地里跪着刨的。傍黑,从地里回去,都是弯着腰。直也直不起来。

蒜刨完了,就该收麦子了,以前收割机还没有普遍推广,都是用的镰刀,每人割至少五垄麦子,三人一个组,中间那人背草绳,草绳都是打蒜苔之前就在家里用手工搓的。一大捆草绳系在中间那人的腰上,先放根草绳,三人都把割的麦子往草绳上放,一直往前割,就挨着放草绳。割完了,就开始系麦捆,一个草绳就是一个麦捆。没有三码车之前都是用的那种排的车,就是马拉的那种车。

那时我们村里就两辆拖拉机,都是个人的,大部分都是用排的车往家拉。这时壮劳力就尤其重要,经常是我爸在前面拉车,大姐跟二姐在后面推。一块三亩的地,我爸跟我妈替换着往麦场拉就要熬到半夜。

那么多的地都割完,拉到麦场,还没完,还得找打麦机。我跟三姐都是解草绳,扔给爸爸,爸爸再把麦子顺到打麦机的进机口,大姐跟二姐各拿一簸箕替换着收麦粒,大姐收满就赶紧跑去倒,二姐赶紧替上。倒到另一边的麦粒,越倒越高,每倒一次,二爷拿着扫帚均匀的轻轻的转圈扫一遍,把那些打碎的麦穗扫到一边,最后重新再打一遍。打到中午,我就回家拿饭,打场时,每年吃的都是咸鸭蛋,都是妈妈新手腌制的。每人一个馒头加一个咸鸭蛋。匆匆吃完就赶紧接着打麦子。

晚上就不吃饭了,麦场都有灯。一直接着打。我困了就钻到那种塑料口袋里睡觉,就是那种化肥袋子。正好露出头。伴着打麦机的轰轰声,睡的可香了。

我爸总是打到前半夜就跑到一边去吐了,太脏了因为。然后找邻居或亲戚帮忙。经常是这样。

打场就得一整天一整夜。

现在好了,有了联合收割机。开着三码车在地头拿着口袋等着装麦子就行。麦子拉回家也不用往房上弄。也不用晒好几天。拉回来就有人来家收,多湿都有人要,太省力了。

弄完麦子,就该往家拉蒜了。总是在地里把蒜投好,就是大的跟小的分开,小的拉回家把蒜头剁下来

卖钱,大的来年留种子用。

紧接着就种玉米,挖蒜的时候,是紧挖紧种。当天挖的就得当天种,趁着土湿保墒,不用马上浇水。

麦地里种玉米,割了麦子可以停几天再种,种上就得浇地。主要是太干了。没有玉米播种机之前,都是人工。左边一个人拿钁头刨坑右边这个往坑里扔种子至少三粒。非常有节奏的,拿钁头的开一坑,右边的人马上放籽,再刨一坑的土紧接着就盖上之前的坑,往前走、踩实。

种玉米我总是跟爸爸一组,爸爸拿钁头我放籽。即使快了慢了,或者没扔到坑里。爸爸也不吵我,自己用脚把籽推到坑里。

要是跟我姐姐一组的话,头上就得挨打。尤其是三姐,打的可疼了。一拳我就得流鼻血。说的一点儿也不过分。那时我经常想,三姐要是出嫁了,我就不踩她家门槛。呵呵,现在嘛,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亲都亲不过来。超不过三天,她就得给我打个电话,一聊就是半个小时。

从小也就是我挨打最多,谁也打不过谁。三个姐姐一个弟弟,打我就是小菜儿。经常打架,孩子多嘛。没办法!谁让咱身体弱。经常哭,然后就去告状。不“准状”的话,就哭个半天。超过一个小时后,就不是在哭了,就是在喊节奏:“áng ǎng àng    áng ǎng àng ...”就跟豫剧的节奏差不多。

直到有人帮我“伸冤”为止。

 跑题了 再转回来,玉米长到一筷子高的时候,就该间苗了。

所谓间苗又称疏苗。间苗是一个农艺专业术语。为保证足够的出苗率,播种量都大大超过留苗量,造成幼苗拥挤,为保证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和营养面积,应及时疏苗,使苗间空气流通、日照充足。

而后就是施肥了,主要是化肥。也跟播种玉米时一样,两人一组。不同就是化肥扎眼,呛鼻子,端着满满一盆化肥呛的就睁不开眼,一次抓一把。施完肥也得马上浇地,要不就起不了作用了。

如果碰到大风天气,玉米出现大片倒伏,次日还得去地里扶玉米。想想就累的慌。

刚过了八月十五,就开始投蒜种了。直到收割完玉米。把蒜再一瓣一瓣的按到地里。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日志里面就有种蒜的细节,相当的麻烦,蒜芽要是在地膜下面出不来,就得一个一个往上出抠。特别小心,要不嫩嫩的蒜芽特别容易折断。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农民就是这样辛苦的度日,农闲还要外出打工。

无论种的庄稼值钱还是不值钱,年年如此。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16 8:06:48编辑过]
2楼
靳海富 发表于:2012/6/16 8:37:04
中国人活的不容易,中国农民活的更加不容易!请珍惜我们今天的生活!
3楼
龙儿 发表于:2012/6/16 8:54:42
农民最伟大。
4楼
清风荷 发表于:2012/6/16 9:08:57
你们种的东西,我们好多没有
5楼
冯如松 发表于:2012/6/16 9:11:27

不易呀,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孩子要跳龙门,走出大山。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老爸老妈爷爷奶奶也是这么辛苦!

6楼
真水无香 发表于:2012/6/16 9:19:09
以下是引用冯如松在2012-6-16 9:11:27的发言:

不易呀,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孩子要跳龙门,走出大山。

我也是农村长大的,老爸老妈爷爷奶奶也是这么辛苦!

走出大山……

7楼
漫步戏迷 发表于:2012/6/16 9:31:59
农村长大的孩子不容易啊,都是这样过来的,想想就流泪。不过现在好多了但跟城里的孩子比还是有距离啊。
8楼
山石 发表于:2012/6/16 11:27:38

      昨天回老家,正赶上收麦,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很高兴,一问便知,今年小麦大丰收了,亩产上千斤,丰收的喜悦让人们忘记了疲劳,不像过去那样劳动强度大,大小收割机,把麦粒放在大小金钢车里,一下拉到村村通、户户通的水泥路上,晒一两天就交到粮站了。在地边排队的居然有拿着小播放器放上党梆子的,村里晒麦的老人同样也有听上党梆子的,我好高兴呀,今天的农民真是其乐无穷。

9楼
无语人生 发表于:2012/6/16 13:41:26
我们这里麦子拉回家,不用晒 就卖了。现在已经没有到处晒麦子的情形了
10楼
高平牛 发表于:2012/6/16 20:45:14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是在农村长到22周岁才出来的,且初中毕业和高中毕业先后两次在生产队共劳动了3年另7个月。深知农村和当农民的疾苦。世界上农民最辛苦,农民最伟大。阅读此文就像看到了农村风景画。编辑可别忘加精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6-16 20:57:48编辑过]
共17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Copyright © 2009 - 2021 上党戏曲论坛 晋ICP备15004613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301号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3.0
Processed in .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