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文学天地【舞文弄墨】 → 四月芳菲尽,程腔别样长


  共有9109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四月芳菲尽,程腔别样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晴耕雨读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42 积分:710 威望:0 精华:2 注册:2011/1/3 10:47:51
四月芳菲尽,程腔别样长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1 21:10:15 [只看该作者]

四月芳菲尽,程腔别样长

--------从张火丁的复出兼谈戏曲的几组关系

 

初为人母的张火丁老师在阔别戏曲舞台4年后,终于又与观众见面了。426 27 两天在北京长安大剧院上演《梁祝》《锁麟囊》两剧。程腔张韵,好评如潮。

    熟悉程派艺术的对《锁麟囊》这戏再熟悉不过了,最初听程砚秋的,听再传弟子王吟秋的,听张火丁老师赵荣琛先生的,听程大师“闺女”李世济老师的,听大师私淑弟子新艳秋先生的。听迟小秋的、张火丁的、李佩红的、刘桂娟的、李海燕的。余音绕梁,百听不厌。

人们为嘛这么痴迷这出戏,先来看看下面两个故事:

19404月《锁麟囊》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连演10场,10场皆满。到了第11天,改演《玉堂春》,可观众不答应。最后连演二十五场。

能跟一代天皇梅兰芳叫板的只有程砚秋。只要听说梅兰芳在哪儿登台,立马跟进。对台戏唱了几天,不分仲伯,只要开唱《锁麟囊》,梅立马就败下阵来。

    

 

                                剧本与声腔

    没有翁偶虹就没有《锁麟囊》,这话一点都不假。

    一出好的戏曲,非得有好的剧本不可,这是戏曲能否久演不衰的前提。许多人爱听程派的戏,是因为程派的剧本编得好,《锁麟囊》就是这样。在《大团圆》一折里有这样的唱词: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回首繁华如梦渺,残生一线付惊涛。莫在痴嗔休啼笑,教导器儿多勤劳。今日相逢得此报,愧我当初赠木桃。曾见一位知名票友讲,我不管你改这改那,你要是改了这八句,谁改我和谁急。且不讲票友的情绪化表现,单就语言艺术而言,这几句确实可圈可点。这段唱是薛湘灵和亲人重逢时所唱。此时的薛湘灵悲喜交集,羞惑并存,感情比较复杂,所以在“二六”中又吸收了“原板”“慢板”“南梆子”的旋律,尤其是在“二六”的节奏里加进两个哭腔’,更是具有很大的创造性。灾难过去、前嫌尽释、一家团聚。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这段“西皮流水”把薛湘灵一家劫后余生,积善得报的喜悦心情自然地表现出来,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这里让我们想起赵树理老师与《三关排宴》,翁偶虹之于《锁麟囊》就如赵树理之于《三关排宴》。桃花公主有一句唱词:“你好比糖糕撒上胡椒面,辣不辣来甜不甜”。对此,有人提出“必须改”,理由是“太俗”。并“大度”地说“就改这两句,哪一句都不用改”。赵树理一听就火了,他针锋相对地说:“哪一句都可以改,就这两句不能改”。赵老师知道上党戏植根于上党大地,他知道我们的观众需要什么。

    七十多年过去了,程砚秋先生的《锁麟囊》久演不衰。赵老师改编的《三关排宴》也是各剧团的看家戏,你不能不感谢编剧。

    再说声腔,大多数迷恋程派艺术的是迷恋程派的腔调,也就是我们提及的“程腔”:如泣如诉。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有这么一句“幽咽泉流冰下难”,恐怕就是这样的感觉。几多幽咽,杜鹃啼血一般。当年,程先生在倒嗓之后,并没有消沉,自暴自弃。而是转向寻找另外一种适合自己此时声音的一种腔调。大师毕竟是大师,不是无心插柳,更不是浑然天成。而是大师琢磨切磋,字斟句酌后的另辟蹊径。

    程派京剧多演悲情戏,在赚取观众眼泪的同时,更多的是激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情感宣泄。 同声相求,同气相应。其实,中国古代的诗词艺术,历来自然不自然地“以悲为美”。文人受古体诗词的渐染熏陶,在剧本的创作上也有意无意的倾向一种“悲剧之美”。这样才有了“如泣如诉”,才有了别具一格的“程腔”。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上党戏,张爱珍老师的“爱珍腔”。这一点在《杀妻》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杀妻》无疑是一出“悲情戏”。张老师在台上动情,观众在台下动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观众在戏曲的欣赏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慰藉,进而上升为一种美的享受,升华为美的追求。

当当代人发出“老戏老看,老看老戏”的无奈时,其实,戏曲演员也着急,没有合适的剧本啊。就像赵本山宋丹丹没有合适的本子不上春晚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办法,我们太需要翁偶虹、赵树理、吴祖光这样的大师了。但是目前是一个缺失大师的时代,尽管有许多这样那样的或官方或草根的所谓大师,但不是实至名归,而是拉大旗作虎皮。所以,我们只能搞移植,移植就有水土不服的问题,甘肃秦腔移植过《锁麟囊》,怎么说呢,还是京腔京韵听得舒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何尝不是养一方戏。

                               


[本帖被加为精华]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易居者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圣 帖子:5214 积分:33893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2/2/4 10:21:4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1 23:06:30 [只看该作者]

     拜读了,谢谢楼主!文章写得真好,就是字太小,看着费劲。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晋安
  3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上党帮主 人气奖 热心奖 发贴奖 优秀版主奖 贡献奖
等级:管理员 帖子:5462 积分:33518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22:04: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1 23:25:40 [只看该作者]

                                                      快与慢 

快节奏的生活的确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火车提速了,2G4G了。我们在享受提速带给我们便宜的同时,突然发觉我们慢不下来。我们等车排队埋怨,我们没有耐心坐下来细细读一本书,我们没有功夫在剧院欣赏一场音乐。越来越多的是在按快进键,急什么啊,也许中国人也不知道自己急什么。

但是戏曲毕竟是戏曲,不温不火,起承转合,能不慢么,但慢工出细活。看惯了脱口秀,他怎么能听青衣老旦咿咿呀呀半天。有细心的票友做过一个统计,梅派演员3分钟的唱词,到程派演员那里需要5分钟的时间。这就是慢,但是约定俗成,口口相传,戏曲又不能快。挑剔的票友要的就是这个韵味,快了他可不干。其实,戏曲中也有快,比如念白。说到底,不是戏曲慢,而是我们已经没有欣赏慢的能力水平了。

其次,每年新春的春节戏曲晚会,花团锦簇,名家名段,河清海晏,歌舞升平。但是细细一推敲,不难发现,表演的都是高潮部分。没有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的铺垫。只有高潮部分的渲染。我想这对于培养我们整体的戏曲欣赏水平没有太多的好处。不能只看《大登殿》一折,还是要从头看看《红鬃烈马》。看看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闹窑降马、别窑投军、误卯三打、母女会(探寒窑)、鸿雁修书、赶三关、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完整地欣赏王宝钏的心路历程:看看相府千金花园赠金的一片爱心,看看三击掌里与父亲的恩断义绝,看看武家坡前王宝钏辛酸苦楚中的隐忍与坚守,最后看看苦尽甘来“等着等着我做了皇后”的富贵荣华。

艺术的功能不外乎两种: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春晚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多只是戏曲的审美。但是,戏曲重要的教育功能被我们忽视了,历来统治者都注重戏曲的教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将戏曲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到一起,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当然,这样一来就需要时间,就需要慢下来。艺术欣赏,不能雨过地皮湿,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是细细赏,慢慢品,入眼,入耳,更入心。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内化于心,沉淀在灵魂深处,这样一来才称得上真正的艺术欣赏。

                                                         多与少

前文讲过,张火丁老师是阔别戏曲舞台四年之久,为人师,为人母。再次披挂上阵,观众自然是翘首以盼。因为大家都知晓,张火丁的“戏”少,见一次的机会不多。物以稀为贵。张火丁对艺术的追求近乎苛刻,爱惜自己的羽毛。

现在的艺术界,有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演员,每年削尖脑袋往春晚的剧组挤。票子、条子,美人计,裙带关系,无所不用其极。不见得是多么的热爱艺术,为啥?无非是混个脸熟,好走穴挣大钱。在全国观众面前露脸了,自封大师或知名演员。有两个词这样讲:实至名归,名至实归。这类人大约属于第二种。张火丁则不然,近些年你很少能在春晚的舞台上看到她的身影。总是说自己不适合那样的场合。大师不是摆架子,不给面子,奇货可居为抬高出场费,而是本着对艺术的敬重。不是蛰伏,而是等待。

八卦新闻里多的是,明星稍有明日黄花之感就拼命、想法设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上窜下跳,制造绯闻。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青春不再,青丝变白发。那会一文不名的,去哪里找广告商。趁着现在还能蹦跶,多走穴,银子票子多多益善。

张火丁宣布复出后,喜欢她的观众没有在四年多的日子里把她遗忘,更没有抛弃。痴迷程派艺术的票友仍是一如既往。戏讯一出,奔走相告;演出那天,万人空巷;两次加唱,五次谢幕观众才“善罢甘休”。张火丁用自己的“少”换来观众的“多”。这样的少,是精益求精,是披沙拣金。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敬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这样的戏是少,但一出有一出的精妙,一出有一出别样的境界。

这里,我们也来谈谈我们的上党戏,总有观众认为听得不过瘾,特别是名家的戏少。最好四大梅花每晚都上演,那样才直呼过瘾。但是戏真的可以这样上演么。那样一来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产生边际效应递减”,通俗来打个比方,过油肉大米再好吃也不能顿顿吃。

其实这个你从民间的庙会唱大戏就可见一斑。庙会,赶集不是每天都有。水陆院庙会,一年也就一次。这就是所谓的少。正因为少,人们才倍加珍惜,倍加期望。四月初八,村里写下戏了,哪的戏,市团的,那好啊,有名家啊。这样的好消息长翅膀一样传遍四乡八村。庙会那天,演员们唱的卖力,台下的观众乌压压一片。其实,剧情,腔调都烂熟于心。但是,名家毕竟是名家,咱得珍惜吧。珍惜名家的“少”。名家也用这“少”换来观众的“多”。

                                                     新与旧

也可以说创新与传统吧。

现在改革创新这样的词颇受欢迎,课堂教学要改革、养老、住房、医疗等等都要改革。改革不是什么坏事,坏的是在不知如何改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地创新。

上党戏也有人高举改革的旗帜,言必称“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仿佛一夜之间传统的东西都不好,都得改。唱词要改,声腔要改,都什么年代了,与时俱进么;伴奏要改,锣鼓点太吵,融入西洋乐器吧;一桌二椅要改,LED就粉墨登场。改,究竟听谁的啊。老艺人的么,所谓的专家的么,市长的,市场的。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众说纷纭,云里雾里。黑格尔有句话这样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京剧的念白向来将“白”念为“bo”,《锁麟囊》里薛湘灵有一句“蠢丫头!吉日良辰,就用这素白白的手巾么?”这里的白就念为“bo”。晋剧《二进宫》里李艳妃有一句“讲出来本后脸上无光”,这里的脸念“jianguo”。 例“你弟兄去赴会大战幽州 你兄长一个个命丧敌手 ”。这个,改不改啊,说不好,不好说。

且看看大师是如何说的,张火丁有一句话这样讲:“我觉得自己一直就是在继承程派,有时排一些新戏,塑造一些新人物也是在继承。”

传统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并延续至今,它是一种格局,一种定式,一种习惯,是一种社会本能。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改革也就不能一蹴而就。大浪淘沙,让时间来检验吧。

前文提及的《梁祝》是张火丁量身打造的一出戏,可以说是创新吧。戏曲界如此评论“新版《梁祝》六大创新”。好不好呢,让历史来评判吧。但是下面这点信息你别遗忘:《锁麟囊》用一天时间卖完票,而《梁祝》用了二天。这能说明嘛啊,也许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1 23:30:48编辑过]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晋安
  4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上党帮主 人气奖 热心奖 发贴奖 优秀版主奖 贡献奖
等级:管理员 帖子:5462 积分:33518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22:04: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1 23:27:07 [只看该作者]

一个内容不要分成两个帖子发,我帮楼主合并过来了,谢谢楼主的好贴!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易居者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侠圣 帖子:5214 积分:33893 威望:0 精华:3 注册:2012/2/4 10:21:40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2 10:39:58 [只看该作者]

前文提及的《梁祝》是张火丁量身打造的一出戏,可以说是创新吧。戏曲界如此评论“新版《梁祝》六大创新”。好不好呢,让历史来评判吧。但是下面这点信息你别遗忘:《锁麟囊》用一天时间卖完票,而《梁祝》用了二天。这能说明嘛啊,也许吧。

对此,我有独到的见解。我认为《梁祝》用二天卖完就说明其很成功。它毕竟新么。新过门的媳妇哪能有婆婆的资格老?毕竟婆婆经营的年代久远。我刚刚在京剧网上看过有关张火丁的一系列视频和报道,张火丁还主演过不少现代戏,如:《江姐》等,她可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的。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龙儿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文学奖
等级:版主 帖子:1577 积分:12715 威望:0 精华:11 注册:2011/3/14 16:16:11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4 18:41:22 [只看该作者]

楼主分析透彻,见解独到,观点分明,大赞!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巍巍戏迷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5 积分:516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1/3/19 18:17:08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29 19:57:04 [只看该作者]

力挺张火丁,戏唱 的余音绕梁,穿透力很强,最喜欢张火丁的《白蛇传》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陵川赵林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新手上路 帖子:5 积分:151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15/6/14 20:18:26
  发帖心情 Post By:2015/6/24 9:42:01 [只看该作者]

群主写的好文章,拜读,欣赏!钦佩群主在戏剧方面的造诣。我认为继承传统和改革并不矛盾,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有的人一说改革就完全抛弃传统是不对的,如:梆子听不出是上党的了,没有上党味了,像歌曲而不像戏曲了;音乐里加入了电子琴去掉了土的掉渣的木头梆子等等,这不是改革,而应该是创造吧?完全抛弃了上党梆子的创造,这不能说是成功的,也不会得到老百姓的认可。但有些声腔的改革,如张爱珍的杀妻等,为什么那么受人喜爱,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就因为改革的好嘛!声腔好听嘛!好听是硬道理。上党的老百姓将永远铭记吴宝明院长在创新上党梆子声乐上做出的卓越贡献。虽然艺术就是“阳春白雪”,但戏就是让我们普通老百姓唱的,像男声腔那么高,只有少数几个艺术家才唱得好,其他人唱的听起来就像“嚎”,怎么普及?我觉得还是降低一下难度好,当然这种改革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的、是渐进的。一孔之见,欢迎批评探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24 21:04:46编辑过]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