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戏曲论坛文学天地【舞文弄墨】 → 四月芳菲尽,程腔别样长


  共有9192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四月芳菲尽,程腔别样长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晋安
  1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上党帮主 人气奖 热心奖 发贴奖 优秀版主奖 贡献奖
等级:管理员 帖子:5462 积分:33518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22:04: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1 23:25:40 [显示全部帖子]

                                                      快与慢 

快节奏的生活的确带给我们太多的方便,火车提速了,2G4G了。我们在享受提速带给我们便宜的同时,突然发觉我们慢不下来。我们等车排队埋怨,我们没有耐心坐下来细细读一本书,我们没有功夫在剧院欣赏一场音乐。越来越多的是在按快进键,急什么啊,也许中国人也不知道自己急什么。

但是戏曲毕竟是戏曲,不温不火,起承转合,能不慢么,但慢工出细活。看惯了脱口秀,他怎么能听青衣老旦咿咿呀呀半天。有细心的票友做过一个统计,梅派演员3分钟的唱词,到程派演员那里需要5分钟的时间。这就是慢,但是约定俗成,口口相传,戏曲又不能快。挑剔的票友要的就是这个韵味,快了他可不干。其实,戏曲中也有快,比如念白。说到底,不是戏曲慢,而是我们已经没有欣赏慢的能力水平了。

其次,每年新春的春节戏曲晚会,花团锦簇,名家名段,河清海晏,歌舞升平。但是细细一推敲,不难发现,表演的都是高潮部分。没有了事件的起因、经过的铺垫。只有高潮部分的渲染。我想这对于培养我们整体的戏曲欣赏水平没有太多的好处。不能只看《大登殿》一折,还是要从头看看《红鬃烈马》。看看花园赠金、彩楼配、三击掌、闹窑降马、别窑投军、误卯三打、母女会(探寒窑)、鸿雁修书、赶三关、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完整地欣赏王宝钏的心路历程:看看相府千金花园赠金的一片爱心,看看三击掌里与父亲的恩断义绝,看看武家坡前王宝钏辛酸苦楚中的隐忍与坚守,最后看看苦尽甘来“等着等着我做了皇后”的富贵荣华。

艺术的功能不外乎两种: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春晚中所体现出来的大多只是戏曲的审美。但是,戏曲重要的教育功能被我们忽视了,历来统治者都注重戏曲的教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功能。我们可以将戏曲的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有机结合到一起,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当然,这样一来就需要时间,就需要慢下来。艺术欣赏,不能雨过地皮湿,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是细细赏,慢慢品,入眼,入耳,更入心。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内化于心,沉淀在灵魂深处,这样一来才称得上真正的艺术欣赏。

                                                         多与少

前文讲过,张火丁老师是阔别戏曲舞台四年之久,为人师,为人母。再次披挂上阵,观众自然是翘首以盼。因为大家都知晓,张火丁的“戏”少,见一次的机会不多。物以稀为贵。张火丁对艺术的追求近乎苛刻,爱惜自己的羽毛。

现在的艺术界,有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演员,每年削尖脑袋往春晚的剧组挤。票子、条子,美人计,裙带关系,无所不用其极。不见得是多么的热爱艺术,为啥?无非是混个脸熟,好走穴挣大钱。在全国观众面前露脸了,自封大师或知名演员。有两个词这样讲:实至名归,名至实归。这类人大约属于第二种。张火丁则不然,近些年你很少能在春晚的舞台上看到她的身影。总是说自己不适合那样的场合。大师不是摆架子,不给面子,奇货可居为抬高出场费,而是本着对艺术的敬重。不是蛰伏,而是等待。

八卦新闻里多的是,明星稍有明日黄花之感就拼命、想法设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上窜下跳,制造绯闻。因为他知道自己一旦青春不再,青丝变白发。那会一文不名的,去哪里找广告商。趁着现在还能蹦跶,多走穴,银子票子多多益善。

张火丁宣布复出后,喜欢她的观众没有在四年多的日子里把她遗忘,更没有抛弃。痴迷程派艺术的票友仍是一如既往。戏讯一出,奔走相告;演出那天,万人空巷;两次加唱,五次谢幕观众才“善罢甘休”。张火丁用自己的“少”换来观众的“多”。这样的少,是精益求精,是披沙拣金。是对艺术的追求,对艺术的敬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这样的戏是少,但一出有一出的精妙,一出有一出别样的境界。

这里,我们也来谈谈我们的上党戏,总有观众认为听得不过瘾,特别是名家的戏少。最好四大梅花每晚都上演,那样才直呼过瘾。但是戏真的可以这样上演么。那样一来就会出现审美疲劳,“产生边际效应递减”,通俗来打个比方,过油肉大米再好吃也不能顿顿吃。

其实这个你从民间的庙会唱大戏就可见一斑。庙会,赶集不是每天都有。水陆院庙会,一年也就一次。这就是所谓的少。正因为少,人们才倍加珍惜,倍加期望。四月初八,村里写下戏了,哪的戏,市团的,那好啊,有名家啊。这样的好消息长翅膀一样传遍四乡八村。庙会那天,演员们唱的卖力,台下的观众乌压压一片。其实,剧情,腔调都烂熟于心。但是,名家毕竟是名家,咱得珍惜吧。珍惜名家的“少”。名家也用这“少”换来观众的“多”。

                                                     新与旧

也可以说创新与传统吧。

现在改革创新这样的词颇受欢迎,课堂教学要改革、养老、住房、医疗等等都要改革。改革不是什么坏事,坏的是在不知如何改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地创新。

上党戏也有人高举改革的旗帜,言必称“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仿佛一夜之间传统的东西都不好,都得改。唱词要改,声腔要改,都什么年代了,与时俱进么;伴奏要改,锣鼓点太吵,融入西洋乐器吧;一桌二椅要改,LED就粉墨登场。改,究竟听谁的啊。老艺人的么,所谓的专家的么,市长的,市场的。子丑寅卯,甲乙丙丁,众说纷纭,云里雾里。黑格尔有句话这样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京剧的念白向来将“白”念为“bo”,《锁麟囊》里薛湘灵有一句“蠢丫头!吉日良辰,就用这素白白的手巾么?”这里的白就念为“bo”。晋剧《二进宫》里李艳妃有一句“讲出来本后脸上无光”,这里的脸念“jianguo”。 例“你弟兄去赴会大战幽州 你兄长一个个命丧敌手 ”。这个,改不改啊,说不好,不好说。

且看看大师是如何说的,张火丁有一句话这样讲:“我觉得自己一直就是在继承程派,有时排一些新戏,塑造一些新人物也是在继承。”

传统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并延续至今,它是一种格局,一种定式,一种习惯,是一种社会本能。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改革也就不能一蹴而就。大浪淘沙,让时间来检验吧。

前文提及的《梁祝》是张火丁量身打造的一出戏,可以说是创新吧。戏曲界如此评论“新版《梁祝》六大创新”。好不好呢,让历史来评判吧。但是下面这点信息你别遗忘:《锁麟囊》用一天时间卖完票,而《梁祝》用了二天。这能说明嘛啊,也许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5-11 23:30:48编辑过]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晋安
  2楼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上党帮主 人气奖 热心奖 发贴奖 优秀版主奖 贡献奖
等级:管理员 帖子:5462 积分:33518 威望:0 精华:5 注册:2008/12/22 22:04:54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5/11 23:27:07 [显示全部帖子]

一个内容不要分成两个帖子发,我帮楼主合并过来了,谢谢楼主的好贴!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回到顶部